Han Zone

2014 年 03 月 20 日

玄奘大師新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緣起

Filed under: 未分類,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51 下午

現今社會上所經常流通的《金剛經》(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由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人鳩摩羅什(漢語稱童壽)譯師所翻譯的版本,一百年後,梁朝昭明太子將 《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並以副標題加以註解,遂大致成為我們現今所見到的版本。年輕時期的羅什譯師曾受到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 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爾後果然成為中國極為重要的譯師之一,按《資治通鑒》記載:

『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經。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這裡說的秦王係指後秦姚興,但大師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妻妾,當時的僧人尚多仿效,於是羅什大師:

「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此外,羅什譯師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之餘,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但大師自己卻認為梵漢之間的翻譯,還是十分困難的:

「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除了世人所熟知由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剛經》外,唐朝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也曾針對此經做了新譯,並更改經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譯師之一,一向最重視大乘如來藏法義的玄奘大師,自然不會使此經缺席在他的譯經生涯之中。

 

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中,當時唐太宗於長安迎接玄奘大師後,詔令玄奘住弘福寺,事翻譯工作,自此展開了玄奘大師將當時闕乏的許多大乘經論予以中文化的偉大行止。當時大師從那爛陀寺與印度各地攜來佛教的許多珍貴舍利、典籍與佛像文物等,如:

『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

三尺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

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

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揭陀國鷲峯山說《法花

》等經像,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

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吠舍釐國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又安置法師於西域所

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

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

、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

十匹馬負而至。』

 

在 玄奘大師面詣皇帝並住持弘福寺後,便以不墮寸陰式的驚人毅力埋首於譯經工作,在李世民支持下,師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 國。此後十餘年,將一千三百三十卷之多的經文譯成漢語。到了大師晚年,努力更甚,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過乙之後方乃 停筆,攝經已復禮佛行道,至三更暫眠,五更復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擬明旦所翻。』『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 座之任,僧事復來諮稟。復有內使遣營功德,前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軀,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內弟子百餘人咸請教誡,盈廊溢廡,皆詶答 處分無遺漏者。雖眾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貞觀十九年的夏季,在大師住寺不久便翻出許多著名的大乘經論,如:

 

『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創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

經》、《顯揚聖教論》等四部,其翻《六門經》當日了,《佛地經》至辛巳了,《菩

薩藏經》、《顯揚論》等歲暮方訖。二十年春正月甲子,又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至二月訖。又譯《瑜伽師地論》。』

 

貞 觀二十二年夏天,大師將總共一百卷巨冊的《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當時李世民為了避暑在玉華殿接見玄奘大師(位置在現今的陝西,為當時太宗的行宮之一玉華 宮),太宗每每見到大師學業該贍、儀韻淹深,頗思命其還俗,襄輔政務,但以師高志,豈能見容於闤闠官場,自然推辭相拒,以『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一語, 作為妥協。太宗是個果斷明理之人,聞師高願,乃不違其志。在征遼回來以後,李世民的身體與心境,皆無復當年,往年殺生的罪惡感,每每縈繞在前,歎悔感悟之 下,總期盼能獲得救贖。晚年的太宗崇信佛法,每與大師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聖遺芳故迹,師皆引經詶對。帝深信納之,數攘袂嘆曰:「朕共師相逢 晚,不得廣興佛事。」在發出這樣懇切的話語後一個多月太宗便離世了!這樣的言語仍舊可以看出太宗晚年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皆盡心護持,助師弘化的一種虔 誠態度。

 

當太宗看完大師所翻之《瑜伽師地論》後,睹聞所未聞之法,感到佛法宏遠,靡知涯際,故而有了這樣的感想:

 

『帝深愛焉。遣使向京取《瑜伽論》。《論》至,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非

從來所聞,嘆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是深

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流

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

 

後 來太宗又讀了玄奘所進的「菩薩藏經」,甚為讚賞,敕令皇太子為作後序。又賜納袈裟一領,剃刀一口給大師。在玄奘大師出發至印度以前,當時的中國小乘佛經已 經頗為豐富,但對於大乘的核心經典,相當地缺乏梵本與譯本,師心慕大乘,所有的佛教經典,與《瑜伽師地論》之關係最厚。武德八年師由成都至長安時,『遍謁 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正是這部相傳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陀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的菩薩大論,促師決心出國捨命求取大乘正法。

 

太宗是一個相信因果報應的人,這種信受因果的態度對於太宗晚年崇仰佛法,有很大關係。如「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太宗有『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唯人所託。』等語,在他的詔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且釋氏之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殺害為重。承言此理彌增悔懼。今宜為自征討以來,手所誅剪,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怨障之心;趨菩提之道。』

 

對於太宗晚年崇敬佛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著頗為深入的剖析:

 

『帝少勞兵事,纂曆之後又心存兆庶,及遼東征罰,櫛沐風霜,旋旆已來,氣力

頗不如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遂留心八正,牆塹五乘,遂將息平復。』

 

        黃念祖居士曾謂:『玄奘大師之譯經,準確 詳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為了詳實地還原梵本的真義,大師曾重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譯師的幾部譯作,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所說經》,大師新譯的版本也將原有的經名略作修改為《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無垢稱經》等等。其中新譯的《心經》廣為大眾所接受,而《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 詰經》等多為羅什譯師之譯本。

 

        為此,太宗也曾對翻譯的正確性發生疑問,並針對當時民間便流行的《金剛般若經》,這部由羅什譯師所翻之舊譯,在文辭與法義上是否具足圓滿提出質疑?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

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

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

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

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

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

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 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

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

。奏之, 帝甚悅。』

 

        太宗問道:《金剛般若經》中謂,一切諸佛 乃由『此經』所生(此經係指實相第八識如來藏能生萬法,以《瑜伽師地論》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根本故。《大乘密嚴經》謂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故,《大方等如來 藏經》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故。《央掘魔羅經》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 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故。取其亙古如如不動地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一直持續存在, 直到未來無量劫之後亦不會消滅之意,因此稱為「如來」;又因含藏有情一切法的種子,故稱為「藏」。金剛經即為闡述如來藏之總相故,謂一切諸佛之所從 生。),聽聞這樣的法義,內心不產生疑慮而加以誹謗者,其功德超過布施自己的身命,這種功德不是恆河沙數的珍寶所能夠比得上的。況且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 剛般若經》道理精微、文字簡約,因此此部經典能為賢達君子們所欣愛受持。但不知曉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這部經典,其文辭義理是否具足圓滿呢?

 

        玄奘大師回答太宗道:『受持此部經典的功 德實如聖上所說那般無誤,因此連西方的印度行者,也都敬愛受持此經。眼下觀察羅什譯師所翻之舊經,亦稍稍微有遺漏。根據梵本,此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 若〕,而羅什譯師所翻之經則直譯為〔金剛般若〕。梵本的原義在於闡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因 為無始無明裡面的上煩惱極廣極多,因而說它是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也因此簡稱為塵沙惑。由於這種上煩惱的無明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菩薩依漸次斷除種 種上煩惱,而得成佛道。此謂五十二階位的所有菩薩,在成佛前,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如心體是不能究竟具足了知。這是由於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心體雖清淨恆常 不變易,但所含藏的的無明極細、極多,其數無量,故名過恆河沙數煩惱,故名塵沙惑。在三乘菩提中的佛菩提道修行過程當中,菩薩需經三大阿增祇劫的次第修 行,才能究竟滅除所知障中所斷的惑即是塵沙惑,也就是修證一切種智上面所應該斷除的過恆河沙數微細無明煩惱。由於這些煩惱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故 說堅固猶如金剛,菩薩欲漸次除滅猶如金剛的種種上煩惱,唯有轉依『此經』所顯示的『無分別慧『(按:可不是將意識心作一切都不分別的無分別狀態,若如此, 一切世間嬰孩或失去意識判斷能力者,皆成悟者矣),乃能漸次除斷煩惱。故而梵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所以可知,舊譯經本所不載的這兩個字『能斷』,將使 經義受到闕損…..

 

        太宗聽聞師所回答,故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 帝甚悅。』

 

因此玄奘所翻經論,重視符合梵本原義,不重詞藻是否精美易讀。因其準確詳備,一讀性也就打了折扣,也因此造就了民間多喜愛羅什版本,較少見大師譯作的結果。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  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裳服,執持衣鉢,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時,諸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爾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 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是故,善現!汝應諦聽,極善作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伏其 心。」

 

具壽善現白佛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 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如是一切,我當皆令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何以故?善現!若諸 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 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不住於色應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善現!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復如是。善現!菩薩如是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

 

說是語已。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如是以相非相應觀如來。」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

 

佛告善現:「勿作是說:『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然復,善現!有菩薩摩訶薩於當來 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具足尸羅,具德、具慧。復次,善現!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所承事供養,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然復,善現!彼 菩薩摩訶薩於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於其非一、百、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 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何以故?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 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法想轉、無非法想轉,無想轉亦無非想轉。所以者何?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何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是所說耶?」

 

善現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少法,是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何以故?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所證、所說、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來說為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名福德聚福德聚。」

 

佛復告善現言:「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 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以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諸佛世尊皆從此經生。所以者 何?善現!諸佛、法諸佛、法者,如來說為非諸佛、法,是故如來說名諸佛、法諸佛、法。」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預流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預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諸預流者無少所預,故名預流;不預色、聲、香、味、觸、法,故名預流。世尊!若預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一來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一來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一來性,故名一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不還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不還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不還性,故名不還。」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阿羅漢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阿羅漢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名阿羅漢,由是因緣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如是念:『我 能證得阿羅漢性。』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所以者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說我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世尊!我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欲,而 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者,如來不應記說我言:『善現善男子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以都無所 住,是故如來說名無諍住無諍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於少法有所取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都無少法而有所取。」

 

佛告善現:「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如是菩薩非真實語。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 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是故,善現!菩薩如是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佛告善現:「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體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現!於汝意云何?彼之自體為廣大不?」

 

善現答言:「彼之自體廣大!世尊!廣大!善逝!何以故?世尊!彼之自體,如來說非彼體故名自體,非以彼體故名自體。」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諸殑伽河沙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殑伽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言:「善現!吾今告汝,開覺於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寶盛滿爾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善現!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佛復告善現:「若以七寶盛滿爾所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於此法門乃至為他宣說,開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如佛靈廟,何況有能於此法門具足究竟、書 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勝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當云何奉持?」

 

作是語已。佛告善現言:「具壽!今此法門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如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如來說為非般若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可說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可說。」

佛告善現:「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塵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此地微塵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大地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故如來說名大地微塵;諸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故如來說名世界。」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來說為非相,是故如來說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佛復告善現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日日分捨施殑伽河沙等自體,如是經殑伽河沙等劫數捨施自體。復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爾時,具壽善現聞法威力悲泣墮淚,俛仰捫淚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極希有!善逝!如來今者所說法門,普為發趣最上乘者作諸義利,普為發趣最勝乘 者作諸義利。世尊!我昔生智以來,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世尊!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生真實想,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諸真實想真實想者,如來 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真實想真實想。世尊!我今聞說如是法門,領悟、信解未為希有。若諸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當於如 是甚深法門,領悟、信解、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彼諸有情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 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所以者何?世尊!諸我想即是非想,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 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不驚、不懼、無有怖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善現!如來說最 勝波羅蜜多,謂般若波羅蜜多。善現!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如來說最勝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最勝 波羅蜜多。

 

「復次,善現!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忍辱波羅蜜多。何以故?善現!我昔過去世曾為羯利王斷肢節肉,我於爾時都無我想、或有情 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補特伽羅想、或意生想、或摩納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想。何以故?善現!我於爾時若有我想,即於爾 時應有恚想;我於爾時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於爾時應有恚想。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五百生中, 曾為自號忍辱仙人,我於爾時都無我想、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 想。是故,善現!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何以故?善現!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 施。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作義利故,應當如是棄捨布施。何以故?善現!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來即說為非有情。善現!如來是實語者、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復次,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善現!譬如士夫入於暗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於事,謂墮於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善現!譬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於事,謂不墮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則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則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如是有情一切當生無量福聚。

 

「復次,善現!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時分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中時分復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後時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由此法門,經於 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體布施。若有聞說如是法門,不生誹謗,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況能於如是法門具足畢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復次,善現!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為欲饒益趣最上乘諸有情故,為欲饒益趣最勝乘諸有情 故。善現!若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即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 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皆當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聚。善現!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擔如來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是法門非諸下劣信解有 情所能聽聞,非諸我見、非諸有情見、非諸命者見、非諸士夫見、非諸補特伽羅見、非諸意生見、非諸摩納婆見、非諸作者見、非諸受者見所能聽聞。此等若能受 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無有是處。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聞此經典,此地方所當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禮敬、右遶如佛靈廟。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若遭輕毀、極遭輕毀。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於無數劫復過無數,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先,復過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善現!我 於如是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若諸有情,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如理作意。善現!我先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 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善現!我若具說當於爾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攝福聚,有諸有情則便迷悶,心或狂亂。是故,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我當皆令一切有情,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一切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 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 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語已。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已。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 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不應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善現!以如來 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以者何?善現!言如來者,即 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謗我起不實執。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 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 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說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 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善現!若諸菩薩於無我、 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菩薩。」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肉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天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天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慧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慧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法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法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佛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佛眼。」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諸沙,如來說是沙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來說是沙。」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諸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諸世界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諸世界其數甚多。」

 

佛言:「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現!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現!若有福聚,如來不說福聚福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圓實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圓實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色身圓實色身圓實者,如來說非圓實,是故如來說名色身圓實色身圓實。」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諸相具足諸相具足者,如來說為非相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故名說法。」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頗有有情聞說如是色類法已能深信不?」

 

佛言:「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現!一切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耶?」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為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法。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寶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 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前說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 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度脫諸有情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無少有情如來度者。善現!若有有情如來度者,如來即 應有其我執、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而諸愚夫異生強有此執。善現!愚夫異生者,如來 說為非生,故名愚夫異生。」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

     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彼。

 

「復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復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善現!於汝意云何?是極微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如來 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於汝意云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並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發表迴響 »

目前沒有留言。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