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Zone

2014 年 03 月 20 日

玄奘大師新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緣起

Filed under: 未分類,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51 下午

現今社會上所經常流通的《金剛經》(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由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人鳩摩羅什(漢語稱童壽)譯師所翻譯的版本,一百年後,梁朝昭明太子將 《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並以副標題加以註解,遂大致成為我們現今所見到的版本。年輕時期的羅什譯師曾受到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 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爾後果然成為中國極為重要的譯師之一,按《資治通鑒》記載:

『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經。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這裡說的秦王係指後秦姚興,但大師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妻妾,當時的僧人尚多仿效,於是羅什大師:

「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此外,羅什譯師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之餘,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但大師自己卻認為梵漢之間的翻譯,還是十分困難的:

「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除了世人所熟知由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剛經》外,唐朝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也曾針對此經做了新譯,並更改經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譯師之一,一向最重視大乘如來藏法義的玄奘大師,自然不會使此經缺席在他的譯經生涯之中。

 

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中,當時唐太宗於長安迎接玄奘大師後,詔令玄奘住弘福寺,事翻譯工作,自此展開了玄奘大師將當時闕乏的許多大乘經論予以中文化的偉大行止。當時大師從那爛陀寺與印度各地攜來佛教的許多珍貴舍利、典籍與佛像文物等,如:

『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

三尺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

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

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揭陀國鷲峯山說《法花

》等經像,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

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吠舍釐國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又安置法師於西域所

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

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

、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

十匹馬負而至。』

 

在 玄奘大師面詣皇帝並住持弘福寺後,便以不墮寸陰式的驚人毅力埋首於譯經工作,在李世民支持下,師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 國。此後十餘年,將一千三百三十卷之多的經文譯成漢語。到了大師晚年,努力更甚,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過乙之後方乃 停筆,攝經已復禮佛行道,至三更暫眠,五更復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擬明旦所翻。』『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 座之任,僧事復來諮稟。復有內使遣營功德,前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軀,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內弟子百餘人咸請教誡,盈廊溢廡,皆詶答 處分無遺漏者。雖眾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貞觀十九年的夏季,在大師住寺不久便翻出許多著名的大乘經論,如:

 

『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創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

經》、《顯揚聖教論》等四部,其翻《六門經》當日了,《佛地經》至辛巳了,《菩

薩藏經》、《顯揚論》等歲暮方訖。二十年春正月甲子,又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至二月訖。又譯《瑜伽師地論》。』

 

貞 觀二十二年夏天,大師將總共一百卷巨冊的《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當時李世民為了避暑在玉華殿接見玄奘大師(位置在現今的陝西,為當時太宗的行宮之一玉華 宮),太宗每每見到大師學業該贍、儀韻淹深,頗思命其還俗,襄輔政務,但以師高志,豈能見容於闤闠官場,自然推辭相拒,以『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一語, 作為妥協。太宗是個果斷明理之人,聞師高願,乃不違其志。在征遼回來以後,李世民的身體與心境,皆無復當年,往年殺生的罪惡感,每每縈繞在前,歎悔感悟之 下,總期盼能獲得救贖。晚年的太宗崇信佛法,每與大師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聖遺芳故迹,師皆引經詶對。帝深信納之,數攘袂嘆曰:「朕共師相逢 晚,不得廣興佛事。」在發出這樣懇切的話語後一個多月太宗便離世了!這樣的言語仍舊可以看出太宗晚年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皆盡心護持,助師弘化的一種虔 誠態度。

 

當太宗看完大師所翻之《瑜伽師地論》後,睹聞所未聞之法,感到佛法宏遠,靡知涯際,故而有了這樣的感想:

 

『帝深愛焉。遣使向京取《瑜伽論》。《論》至,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非

從來所聞,嘆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是深

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流

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

 

後 來太宗又讀了玄奘所進的「菩薩藏經」,甚為讚賞,敕令皇太子為作後序。又賜納袈裟一領,剃刀一口給大師。在玄奘大師出發至印度以前,當時的中國小乘佛經已 經頗為豐富,但對於大乘的核心經典,相當地缺乏梵本與譯本,師心慕大乘,所有的佛教經典,與《瑜伽師地論》之關係最厚。武德八年師由成都至長安時,『遍謁 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正是這部相傳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陀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的菩薩大論,促師決心出國捨命求取大乘正法。

 

太宗是一個相信因果報應的人,這種信受因果的態度對於太宗晚年崇仰佛法,有很大關係。如「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太宗有『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唯人所託。』等語,在他的詔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且釋氏之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殺害為重。承言此理彌增悔懼。今宜為自征討以來,手所誅剪,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怨障之心;趨菩提之道。』

 

對於太宗晚年崇敬佛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著頗為深入的剖析:

 

『帝少勞兵事,纂曆之後又心存兆庶,及遼東征罰,櫛沐風霜,旋旆已來,氣力

頗不如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遂留心八正,牆塹五乘,遂將息平復。』

 

        黃念祖居士曾謂:『玄奘大師之譯經,準確 詳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為了詳實地還原梵本的真義,大師曾重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譯師的幾部譯作,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所說經》,大師新譯的版本也將原有的經名略作修改為《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無垢稱經》等等。其中新譯的《心經》廣為大眾所接受,而《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 詰經》等多為羅什譯師之譯本。

 

        為此,太宗也曾對翻譯的正確性發生疑問,並針對當時民間便流行的《金剛般若經》,這部由羅什譯師所翻之舊譯,在文辭與法義上是否具足圓滿提出質疑?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

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

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

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

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

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

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 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

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

。奏之, 帝甚悅。』

 

        太宗問道:《金剛般若經》中謂,一切諸佛 乃由『此經』所生(此經係指實相第八識如來藏能生萬法,以《瑜伽師地論》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根本故。《大乘密嚴經》謂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故,《大方等如來 藏經》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故。《央掘魔羅經》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 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故。取其亙古如如不動地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一直持續存在, 直到未來無量劫之後亦不會消滅之意,因此稱為「如來」;又因含藏有情一切法的種子,故稱為「藏」。金剛經即為闡述如來藏之總相故,謂一切諸佛之所從 生。),聽聞這樣的法義,內心不產生疑慮而加以誹謗者,其功德超過布施自己的身命,這種功德不是恆河沙數的珍寶所能夠比得上的。況且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 剛般若經》道理精微、文字簡約,因此此部經典能為賢達君子們所欣愛受持。但不知曉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這部經典,其文辭義理是否具足圓滿呢?

 

        玄奘大師回答太宗道:『受持此部經典的功 德實如聖上所說那般無誤,因此連西方的印度行者,也都敬愛受持此經。眼下觀察羅什譯師所翻之舊經,亦稍稍微有遺漏。根據梵本,此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 若〕,而羅什譯師所翻之經則直譯為〔金剛般若〕。梵本的原義在於闡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因 為無始無明裡面的上煩惱極廣極多,因而說它是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也因此簡稱為塵沙惑。由於這種上煩惱的無明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菩薩依漸次斷除種 種上煩惱,而得成佛道。此謂五十二階位的所有菩薩,在成佛前,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如心體是不能究竟具足了知。這是由於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心體雖清淨恆常 不變易,但所含藏的的無明極細、極多,其數無量,故名過恆河沙數煩惱,故名塵沙惑。在三乘菩提中的佛菩提道修行過程當中,菩薩需經三大阿增祇劫的次第修 行,才能究竟滅除所知障中所斷的惑即是塵沙惑,也就是修證一切種智上面所應該斷除的過恆河沙數微細無明煩惱。由於這些煩惱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故 說堅固猶如金剛,菩薩欲漸次除滅猶如金剛的種種上煩惱,唯有轉依『此經』所顯示的『無分別慧『(按:可不是將意識心作一切都不分別的無分別狀態,若如此, 一切世間嬰孩或失去意識判斷能力者,皆成悟者矣),乃能漸次除斷煩惱。故而梵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所以可知,舊譯經本所不載的這兩個字『能斷』,將使 經義受到闕損…..

 

        太宗聽聞師所回答,故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 帝甚悅。』

 

因此玄奘所翻經論,重視符合梵本原義,不重詞藻是否精美易讀。因其準確詳備,一讀性也就打了折扣,也因此造就了民間多喜愛羅什版本,較少見大師譯作的結果。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  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裳服,執持衣鉢,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時,諸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爾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 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是故,善現!汝應諦聽,極善作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伏其 心。」

 

具壽善現白佛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 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如是一切,我當皆令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何以故?善現!若諸 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 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不住於色應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善現!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復如是。善現!菩薩如是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

 

說是語已。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如是以相非相應觀如來。」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

 

佛告善現:「勿作是說:『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然復,善現!有菩薩摩訶薩於當來 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具足尸羅,具德、具慧。復次,善現!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所承事供養,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然復,善現!彼 菩薩摩訶薩於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於其非一、百、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 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何以故?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 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法想轉、無非法想轉,無想轉亦無非想轉。所以者何?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何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是所說耶?」

 

善現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少法,是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何以故?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所證、所說、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來說為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名福德聚福德聚。」

 

佛復告善現言:「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 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以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諸佛世尊皆從此經生。所以者 何?善現!諸佛、法諸佛、法者,如來說為非諸佛、法,是故如來說名諸佛、法諸佛、法。」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預流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預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諸預流者無少所預,故名預流;不預色、聲、香、味、觸、法,故名預流。世尊!若預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一來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一來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一來性,故名一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不還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不還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不還性,故名不還。」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阿羅漢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阿羅漢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名阿羅漢,由是因緣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如是念:『我 能證得阿羅漢性。』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所以者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說我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世尊!我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欲,而 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者,如來不應記說我言:『善現善男子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以都無所 住,是故如來說名無諍住無諍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於少法有所取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都無少法而有所取。」

 

佛告善現:「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如是菩薩非真實語。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 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是故,善現!菩薩如是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佛告善現:「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體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現!於汝意云何?彼之自體為廣大不?」

 

善現答言:「彼之自體廣大!世尊!廣大!善逝!何以故?世尊!彼之自體,如來說非彼體故名自體,非以彼體故名自體。」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諸殑伽河沙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殑伽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言:「善現!吾今告汝,開覺於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寶盛滿爾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善現!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佛復告善現:「若以七寶盛滿爾所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於此法門乃至為他宣說,開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如佛靈廟,何況有能於此法門具足究竟、書 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勝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當云何奉持?」

 

作是語已。佛告善現言:「具壽!今此法門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如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如來說為非般若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可說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可說。」

佛告善現:「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塵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此地微塵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大地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故如來說名大地微塵;諸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故如來說名世界。」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來說為非相,是故如來說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佛復告善現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日日分捨施殑伽河沙等自體,如是經殑伽河沙等劫數捨施自體。復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爾時,具壽善現聞法威力悲泣墮淚,俛仰捫淚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極希有!善逝!如來今者所說法門,普為發趣最上乘者作諸義利,普為發趣最勝乘 者作諸義利。世尊!我昔生智以來,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世尊!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生真實想,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諸真實想真實想者,如來 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真實想真實想。世尊!我今聞說如是法門,領悟、信解未為希有。若諸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當於如 是甚深法門,領悟、信解、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彼諸有情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 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所以者何?世尊!諸我想即是非想,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 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不驚、不懼、無有怖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善現!如來說最 勝波羅蜜多,謂般若波羅蜜多。善現!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如來說最勝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最勝 波羅蜜多。

 

「復次,善現!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忍辱波羅蜜多。何以故?善現!我昔過去世曾為羯利王斷肢節肉,我於爾時都無我想、或有情 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補特伽羅想、或意生想、或摩納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想。何以故?善現!我於爾時若有我想,即於爾 時應有恚想;我於爾時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於爾時應有恚想。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五百生中, 曾為自號忍辱仙人,我於爾時都無我想、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 想。是故,善現!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何以故?善現!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 施。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作義利故,應當如是棄捨布施。何以故?善現!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來即說為非有情。善現!如來是實語者、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復次,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善現!譬如士夫入於暗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於事,謂墮於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善現!譬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於事,謂不墮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則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則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如是有情一切當生無量福聚。

 

「復次,善現!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時分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中時分復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後時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由此法門,經於 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體布施。若有聞說如是法門,不生誹謗,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況能於如是法門具足畢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復次,善現!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為欲饒益趣最上乘諸有情故,為欲饒益趣最勝乘諸有情 故。善現!若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即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 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皆當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聚。善現!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擔如來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是法門非諸下劣信解有 情所能聽聞,非諸我見、非諸有情見、非諸命者見、非諸士夫見、非諸補特伽羅見、非諸意生見、非諸摩納婆見、非諸作者見、非諸受者見所能聽聞。此等若能受 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無有是處。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聞此經典,此地方所當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禮敬、右遶如佛靈廟。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若遭輕毀、極遭輕毀。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於無數劫復過無數,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先,復過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善現!我 於如是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若諸有情,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如理作意。善現!我先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 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善現!我若具說當於爾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攝福聚,有諸有情則便迷悶,心或狂亂。是故,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我當皆令一切有情,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一切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 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 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語已。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已。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 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不應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善現!以如來 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以者何?善現!言如來者,即 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謗我起不實執。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 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 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說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 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善現!若諸菩薩於無我、 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菩薩。」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肉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天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天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慧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慧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法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法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佛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佛眼。」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諸沙,如來說是沙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來說是沙。」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諸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諸世界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諸世界其數甚多。」

 

佛言:「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現!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現!若有福聚,如來不說福聚福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圓實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圓實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色身圓實色身圓實者,如來說非圓實,是故如來說名色身圓實色身圓實。」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諸相具足諸相具足者,如來說為非相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故名說法。」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頗有有情聞說如是色類法已能深信不?」

 

佛言:「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現!一切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耶?」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為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法。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寶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 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前說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 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度脫諸有情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無少有情如來度者。善現!若有有情如來度者,如來即 應有其我執、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而諸愚夫異生強有此執。善現!愚夫異生者,如來 說為非生,故名愚夫異生。」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

     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彼。

 

「復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復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善現!於汝意云何?是極微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如來 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於汝意云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並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2013 年 07 月 29 日

大乘密嚴經 節錄

Filed under: 未分類,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1:28 上午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建立品第六〕: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此差別法得者甚難。如月在雲中性恒明潔。藏識亦爾。於轉識境界習氣之中而常清淨。如河中有木隨流漂轉。而木與流體相各別。藏識亦爾。諸識習氣雖常餘俱不為所雜。諸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諸仁者。一切眾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險難之處。阿賴耶識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眾生無始時界。諸業習氣能自增長。亦能增長餘之七識。由是凡夫執為所作能作內我。諸仁者。意在身中如風速轉。業風吹動遍在諸根。七識同時如浪而起。外道所計勝性微塵自在時等。悉是清淨阿賴耶識。諸仁者。阿賴耶識由先業力及愛為因。成就世間若干品類。妄計之人執為作者。此識體相微細難知。未見真實心迷不了。於根境意而生愛著。』

2013 年 01 月 23 日

何謂真實觀行?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0:42 上午

如《大乘密嚴經》(胎生品第三)中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螺髻梵天天主云: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復告螺髻梵天王言。天主當知。眾生之身九物為性。有為眾相恒共遷動。大種諸色微塵之聚。以諸不淨精血合成。為無量業常所纏覆。譬如毒樹扶踈蓊欝。貪恚及癡而共增長。經於九月或十月餘。業力驅馳生機運動。從於產門倒首而出。煩冤逼迫受無量苦。天主。此諸眾生或從人中。或從畜生餓鬼羅剎阿修羅等而來生此。或有曾作轉輪之王。乃至天中威力自在。或是持呪外道仙人并其眷屬。或修禪者退失禪定。從如是等處而生此中。既生之已諸根長大。隨所親近宿習因緣

而造諸業。復因此業輪迴諸趣。若有智者遇善知識聞法思惟而得解悟。不著文字離諸分別。入三脫門見法真理。最上清淨最上上清淨。而來住此密嚴佛國。於無量億諸佛土中隨宜應現。天主。如是生者永得解脫生死險趣。名為丈夫名為智者。亦復說名天中之天。諸佛子眾所共圍繞。天主。胎藏之身虛偽不實。非自性生亦非無明愛業所生。何以故。無明愛業因相而有。若能了達悉滅無餘。亦無名字及以分別。斯人即生密嚴佛土。天主。若諸定者住於三昧。心有攀緣即為色聲之所誑惑。而生取著不能堅固。此即名為散動之道。是三昧力生於欲界及色無色。乃至無想眾生之處。是人即為三昧所縛。若住三昧善調其心離能所取。離二取已心即不生。是名真實觀行之者。若欲生於密嚴佛國。常當住此真實三昧。』

2012 年 10 月 02 日

佛說慢法經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3:53 下午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富貴;有人事佛以後衰喪不利者。」

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爾?」

佛語阿難:「有人事佛,當求明師;得了了者,從受戒法。為除諸想,與經相應;精進奉行,不失其教。受者不犯,如毛髮者,是人不犯道禁,常為諸天、善神侍衛擁護,所向諧偶,財利百倍,眾人所敬,後當得佛,何況富利!如是人輩事佛,為真佛弟子。

「又復有人事佛,不值明師,亦無經像,又復不禮敬。不知不解,強教人受法戒,無有至信。受戒之後,故復犯眾戒。心意蒙冥、猶豫,不肯讀經、行道、作福,乍信、乍不信。復不能念齋日、燒香、燃燈作禮。故復瞋恚、嚾呼、罵詈,出入呪咀,口初不合,心懷憎嫉,使人殺生。眼見經像,無有禮敬之心。若其有經,趣掛著壁,或擲床席之上,或著故衣被弊筐器中,或以妻子、小兒不淨手弄之;烟熏屋漏,不復瞻視;亦不燒香、燃燈向之作禮,與外經書無異。善神離之,惡鬼得其便,隨逐不置,因衰病之。適得疾病,恐怖猶豫,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故復疾病也?』不能自信,呼使至醫師。醫師卜問、解除、鎮厭無益,遂便禱賽邪神,眾過遂增。妖魅惡鬼,屯守其門,遂便喪衰、死亡,不離門戶。財產衰耗,家室病疾,更相注續,不離床席。命終罪辜,墮埿犁中,當被考治讁罰,無有歲數。是人但坐,不能專一,志意猶豫,無所專據,不信佛法,故得其罪殃,衰耗如是。

「世間人不知佛法者,謂呼事佛令得殃衰,不知其人行自不正,違犯佛經戒。心專行惡,眾態具足,身自招之,無有與者。」

阿難聞之,便頭面著地,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2012 年 05 月 30 日

大乘起信論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8:27 上午

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夫聲同則應道合自隣。是以法雄命宗賴宣揚乎法子。素王垂範假傳述乎素臣。蓋德必不孤聖無虛應矣。起信論者。大乘之祕典也。佛滅度後五百餘年。有馬鳴菩薩。出興于世。時稱四日道王五天。轉不退輪建無生忍。銘總持之智印。宅畢竟之真空。受波奢付囑。蒙釋尊遠記。善說法要大啟迷津。欲使群生殖不壞之信根。下難思之佛種。故造斯論。其為論也。示無價寶。詮最上乘。演恒沙之法門。惟在方寸。開諸佛之祕藏。本自一心。遣執而不喪其真。存修而亦忘其相。少文而攝多義。假名而會深旨。落落焉晈智月於淨天。滔滔焉注禪河於性海。返迷歸極莫不由之。此論東傳總經二譯。初本即西印度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此云真諦。以梁武帝承聖三年歲次癸酉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共揚州沙門智愷所譯。此本即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齎梵文至此。又於西京慈恩塔內。獲舊梵本。與義學沙門荊州弘景崇福法藏等。以大周聖曆三年歲次癸亥十月壬午朔八日己丑。於授記寺。與花嚴經相次而譯。沙門復禮筆受。開為兩卷。然與舊翻時有出沒。蓋譯者之意。又梵文非一也。夫理幽則信難道尊則魔盛。況當劫濁尤更倍增。故使偏見之流。執成唯識誹毀此論。真妄互熏。既形於言遂彰時聽。方等甘露翻為毒藥。故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豈可輒以凡心貶量聖旨。夫真如者。物之性也。備難思之業用。蘊不空之勝德。內熏妄法令起厭求。故勝鬘經云。由有如來藏。令厭生死苦樂求涅槃。又經云。闡提之人。未來以佛性力故。善根還生。如彼淨珠能清濁水。是勝義之常善。異太虛之無記。故經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豈執事空以齊真理。夫論妄者。依理故迷真性。隨流為妄漂動。故經云。隨其流處有種種味。又楞伽經云。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雖在纏而體淨。不變性而成迷。故經云。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又云。雖處五道受別異身。而此佛性常恒不變。若言真不熏妄妄不熏真。真妄兩殊豈會中道。故梁攝論云。智慧極盲暗。謂真俗別執。今則真為妄體。妄假真成性相俱融一異雙遣。故密嚴經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聖教明白。何所致疑。良由滯相而乖真。尋末而棄本。言越規矩動成戲論。自貽聖責深可悲哉。余少小以來。專心斯論。翫味不已。諷誦忘疲。課拙傳揚二十餘遍。雖未究深旨。而麁識文意。以為大乘明鏡莫過於此。幸希宗心之士。時覽斯文。庶日進有功。聊為序引云爾。

大乘起信論卷上

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為欲令眾生 除疑去邪執

起信紹佛種 故我造此論

論曰。為欲發起大乘淨信。斷諸眾生疑暗邪執。令佛種性相續不斷故造此論。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一作因。二立義。三解釋。四修信。五利益此中作因有八一總相。為令眾生離苦得樂。不為貪求利養等故。二為顯如來根本實義。令諸眾生生正解故。三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不退信心。於大乘法有堪任故。四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起信心至不退故。五為令眾生消除業障。調伏自心離三毒故。六為令眾生修正止觀。對治凡小過失心故。七為令眾生於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為顯信樂大乘利益。勸諸含識令歸向故。此諸句義大乘經中雖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待悟緣別。是故造論。此復云何。謂如來在世所化利根。佛色心勝。一音開演無邊義味故不須論。佛涅槃後。或有能以自力少見於經而解多義。復有能以自力廣見諸經乃生正解。或有自無智力因他廣論而得解義。亦有自無智力怖於廣說樂聞略論攝廣大義而正修行。我今為彼最後人故。略攝如來最勝甚深無邊之義。而造此論。

云何立義分。謂摩訶衍略有二種。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謂一切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此顯示摩訶衍義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體故。此心生滅因緣相。能顯示大乘體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種。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在染在淨性恒平等。無增無減無別異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本求具足無量無邊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於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釋分。此有三種。所謂顯示實義故。對治邪執故。分別修行正道相故。此中顯示實義者。依於一心有二種門。所謂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此二種門各攝一切法。以此展轉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是故諸法從本已來性離語

言。一切文字不能顯說。離心攀緣無有諸相。究竟平等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說名真如。以真如故從本已來不可言說不可分別。一切言說唯假非實。但隨妄念無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無相。但是一切言說中極以言遣言。非其體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問曰。若如是者。眾生云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能念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為悟入。

復次真如者。依言說建立有二種別。一真實空。究竟遠離不實之相顯實體故。二真實不空。本性具足無邊功德有自體故。復次真實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相故。無有虛妄分別心故。應知真如非有相非無相。非有無相非非有無相非一相非異相。非一異相非非一異相。略說以一切眾生妄分別心所不能觸故立為空。據實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無。能遮亦無故。言真實不空者。由妄念空無故。即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圓滿故名不空。亦無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離念智之所證故。

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如二乘人及初業菩薩。覺有念無念體相別異。以捨麁分別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覺念無念皆無有相。捨中品分別故。名隨分覺。若超過菩薩地究竟道滿足。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始名為覺。遠離覺相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根本性常住現前。是為如來。名究竟覺。是故經說。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又言心初起者。但隨俗說。求其初相終不可得。心尚無有何況有初。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無始來恒有無明妄念相續未曾離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悉無相。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無自性故。如是知已則知始覺不可得。以不異本覺故。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差別相。一淨智相。二不思議用相。淨智相者。謂依法熏習。如實修行功行滿足。破和合識滅轉識相。顯現法身清淨智故。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如海水與波非一非異。波因風動非水性動。若風止時波動即滅非水性滅。眾生亦爾。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起識波浪。如是三事皆無形相非一非異。然性淨心是動識本。無明滅時動識隨滅。智性不壞。不思議用相者。依於淨智。能起一切勝妙境界常無斷絕。謂如來身具足無量增上功德。隨眾生根。示現成就無量利益。

復次覺相有四種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一真實空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皆不可得故。二真實不空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於中現。不出不入不滅不壞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具足無邊無漏功德為因。熏習一切眾生心故。三真實不空離障大義如虛空明鏡。謂煩惱所知二障永斷和合識滅。本性清淨常安住故。四真實不空示現大義如虛空明鏡。謂依離障法隨所應化。現如來等種種色聲。令彼修行諸善根故。

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無實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有不覺妄念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復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

復次依於覺故而有不覺生三種相不相捨離。一無明業相。以依不覺心動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能見相。以依心動能見境界。不動則無見。三境界相。以依能見妄境相現。離見則無境。以有虛妄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一智相。謂緣境界生愛非愛心。二相續相。謂依於智苦樂覺念相應不斷。三執著相。謂依苦樂覺念相續而生執著。四執名等相。謂依執著分別名等諸安立相。五起業相。謂依執名等起於種種諸差別業。六業繫苦相。謂依業受苦不得自在。是故當知。一切染法悉無有相。皆因無明而生起故。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同相二異相。言同相者。如種種瓦器皆同土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皆同真相。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畢竟無得。無有色相而可得見。見色相者當知皆是隨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廣如彼說。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無漏無明種種幻用相差別故。復次生滅因緣者。謂諸眾生依心意識轉。此義云何。以依阿賴耶識有無明不覺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分別相續。說名為意。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為自性。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何以故。一切諸法以心為主從妄念起。凡所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言意識者。謂一切凡夫依相續識執我我所。種種妄取六種境界。亦名分離識。亦名分別事識。以依見愛等熏而增長故。無始無明熏所起識。非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薩始學觀察。法身菩薩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猶未知盡。唯有如來能總明了。此義云何。以其心性本來清淨。無明力故染心相現雖有染心而常明潔無有改變。復以本性無分別故。雖復遍生一切境界而無變易。以不覺一法界故不相應。無明分別起生諸染心。如是之義甚深難測。唯佛能知非餘所了。此所生染心有六種別。一執相應染。聲聞緣覺及信相應地諸菩薩能遠離。二不斷相應染。信地菩薩勤修力能少分離。至淨心地永盡無餘。三分別智相應染。從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離。至無相行地方得永盡。四現色不相應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滅。五見心不相應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滅。六根本業不相應染。此從菩薩究竟地入如來地之所除滅。不覺一法界者。始從信地觀察起行。至淨心地能少分離。入如來地方得永盡。相應義者。心分別異。染淨分別異。知相緣相同。不相應義者即心不覺常無別異。知相緣相不同。染心者。是煩惱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間業自在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執著無量能取所取虛妄境界。違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滅無有生相。無明不覺妄與覺違。是故於一切世間種種境界差別業用。皆悉不能如實而知。

復次分別心生滅相者。有二種別。一麁謂相應心。二細謂不相應心。麁中之麁凡夫智境。麁中之細及細中之麁菩薩智境。此二種相。皆由無明熏習力起。然依因依緣。因是不覺緣是妄境。因滅則緣滅。緣滅故相應心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問若心滅者云何相續。若相續者云何言滅答實然。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如水因風而有動相。以風滅故動相即滅。非水體滅。若水滅者動相應斷。以無所依無能依故。以水體不滅動相相續。眾生亦爾。以無明力令其心動。無明滅故動相即滅。非心體滅。若心滅者則眾生斷。以無所依無能依故。以心體不滅心動相續。

復次以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淨法起無有斷絕。一淨法。謂真如二染因。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境謂六塵。熏習義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真如淨法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淨業。真如熏故說有淨用。云何熏習染法不斷。所謂依真如故而起無明為諸染因。然此無明即熏真如。既熏習已

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復熏無明。以熏習故不覺真法。以不覺故妄境相現。以妄念心熏習力故。生於種種差別執著。造種種業。受身心等眾苦果報。妄境熏義有二種別。一增長分別熏。二增長執取熏。妄心熏義亦二種別。一增長根本業識熏。令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受生滅苦。二增長分別事識熏。令諸凡夫受業繫苦。無明熏義亦二種別。一根本熏。成就業識義。二見愛熏。成就分別事識義。云何熏習淨法不斷。謂以真如熏於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令妄念心厭生死苦求涅槃樂。以此妄心厭求因緣復熏真如。以熏習故則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淨。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畢竟無有。以能如是如實知故。修遠離法。起於種種諸隨順行。無所分別無所取著。經於無量阿僧祇劫。慣習力故無明則滅。無明滅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滅。如是一切染因染緣及以染果。心相都滅名得涅槃。成就種種自在業用。妄心熏義有二種別。一分別事識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厭生死苦。隨已堪能趣無上道。二意熏。令諸菩薩發心勇猛。速疾趣入無住涅槃。真如熏義亦二種別。一體熏。二用熏。體熏者。所謂真如從無始來具足一切無量無漏。亦具難思勝境界用。常無間斷熏眾生心。以此力故令諸眾生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自信己身有真實法發心修行。問若一切眾生同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而有信不信者。從初發意乃至涅槃。前後不同無量差別。如是一切悉應齊等。答雖一切眾生等有真如。然無始來無明厚薄無量差別過恒沙數。我見愛等纏縛煩惱亦復如是。唯如來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前後差別。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事乃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或有雖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燒木者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真如體熏因力。若不遇佛諸菩薩等善知識緣。或雖不修勝行不生智慧不斷煩惱。能得涅槃無有是處。又復雖有善知識緣。儻內無真如熏習因力。必亦不能厭生死苦求涅槃樂。要因緣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謂自相續中有熏習力。諸佛菩薩慈悲攝護。乃能厭生死苦信有涅槃。種諸善根修習成熟。以是復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令修勝行乃至成佛入于涅槃。用熏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一差別緣。二平等緣。差別緣者。謂諸眾生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薩等諸善知識。隨所應化而為現身。或為父母或為妻子。或為眷屬或為僕使。或為知友或作怨家。或復示現天王等形。或以四攝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緣。以大悲柔軟心廣大福智藏。熏所應化一切眾生。令其見聞及以憶念如來等形增長善根。此緣有二。一近緣。速得菩提故。二遠緣。久遠方得故。此二差別復各二種。一增行緣。二入道緣。

平等緣者。謂一切諸佛及諸菩薩。以平等智慧平等志願。普欲拔濟一切眾生。任運相續常無斷絕。以此智願熏眾生故。令其憶念諸佛菩薩。或見或聞而作利益。入淨三昧隨所斷障得無礙眼。於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現見無量諸佛及諸菩薩。此體用熏復有二別。一未相應。二已相應。未相應者。謂凡夫二乘初行菩薩。以意意識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無分別心修行。未與真如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未與真如用相應故。已相應者。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一切如來自體相應故。得自在業與一切如來智用相應故。唯依法力任運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復次染熏習。從無始來不斷成佛乃斷。淨熏習。盡於未來畢竟無斷。以真如法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用熏習起故無有斷。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恒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恒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諸功德相。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性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恒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恒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恒沙非異非一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

復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已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眾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於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周遍法界與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作用。但隨眾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具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於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又凡夫等所見是其麁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為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問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

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復次為令眾生從心生滅門入真如門故。令觀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謂分析麁色漸至微塵。復以方分析此微塵。是故若麁若細一切諸色。唯是妄心分別影像實無所有。推求餘蘊漸至剎那。求此剎那相。別非一無為之法。亦復如是。離於法界終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諸法應知悉然。猶如迷人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動而實不動。若知動心即不生滅。即得入於真如之門。

大乘起信論卷上

大乘起信論卷下

馬鳴菩薩造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對治邪執者。一切邪執莫不皆依我見而起。若離我見則無邪執。我見有二種。一人我見。二法我見。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一者如經中說。如來法身究竟寂滅猶如虛空。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執如來性同於虛空常恒遍有。為除彼執。明虛空相唯是分別實不可得。有見有對待於諸色。以心分別說名虛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別。當知虛空亦無有體。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二者如經中說。一切世法皆畢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畢竟空。本性如是離一切相。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即執涅槃真如法唯空無物。為除彼執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如經中說。如來藏具足一切諸性功德不增不減。凡愚聞已不解其義。則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為除此執。明以真如本無染法差別。立有無邊功德相。非是染相。四者如經中說。一切世間諸雜染法。皆依如來藏起。一切法不異真如。凡愚聞之不解其義。則謂如來藏具有一切世間染法。為除此執。明如來藏從本具有過恒沙數清淨功德不異真如。過恒沙數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本無自性。從無始來未曾暫與如來藏相應。若如來藏染法相應。而令證會息妄染者。無有是處。

五者如經中說。依如來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聞之不知其義。則謂依如來藏生死有始。以見始故復謂涅槃有其終盡。為除此執。明如來藏無有初際。無明依之生死無始。若言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是外道經中說。非是佛教。以如來藏無有後際。證此永斷生死種子。得於涅槃亦無後際。依人我見四種見生。是故於此安立彼四。

法我見者。以二乘鈍根。世尊。但為說人無我。彼人便於五蘊生滅畢竟執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為除此執。明五蘊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無有滅。不滅故本來涅槃。若究竟離分別執著。則知一切染法淨法皆相待立。是故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而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

分別修行正道相者。謂一切如來得道正因。一切菩薩發心修習。令現前故。略說發心有三種相。一信成就發心。二解行發心。三證發心。信成就發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發心。當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習善根力故。深信業果行十善道。厭生死苦求無上覺。值遇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修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成就。從是已後。或以諸佛菩薩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將欲壞滅。以護法故而能發心。既發心已入正定聚畢竟不退。住佛種性勝因相應。或有眾生。久遠已來善根微少。煩惱深厚覆其心故。雖值諸佛及諸菩薩承事供養。唯種人天受生種子。或種二乘菩提種子。或有雖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進或退。或有值佛及諸菩薩供養承事修行諸行。未得滿足十千大劫。中間遇緣而發於心。遇何等緣。所謂或見佛形相。或供養眾僧。或二乘所教。或見他發心。此等發心皆悉未定。若遇惡緣或時退墮二乘地故。

復次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修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

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鑛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

彼方便行略有四種。一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本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又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善行。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真如離於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隨順以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二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此能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真如離一切過失相故。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方便。三生長善根方便。謂於三寶所起愛敬心。尊重供養頂禮稱讚。隨喜勸請正信增長。乃至志求無上菩提。為佛法僧威力所護。業障清淨善根不退。以真如離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隨順真如修行善業。是名生長善根方便。四大願平等方便。謂發誓願盡未來際。平等救拔一切眾生。令其安住無餘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無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滅故。隨順真如此三種相發大誓願。是名大願平等方便。

菩薩如是發心之時。則得少分見佛法身。能隨願力現八種事。謂從兜率天宮來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轉法輪般涅槃。然猶未得名為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除斷故。或由惡業受於微苦。願力所持非久被繫。有經中說。信成就發心菩薩。或有退墮惡趣中者。此為初學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語之令增勇猛非如實說。

又此菩薩一發心後。自利利他修諸苦行。心無怯弱尚不畏墮二乘之地。況於惡道。若聞無量阿僧祇劫勤修種種難行苦行方始得佛。不驚不怖。何況有起二乘之心及墮惡趣。以決定信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故。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初無數劫將欲滿故。於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無著故。此菩薩知法性離慳貪相是清淨施度。隨順修行檀那波羅蜜。知法性離五欲境無破戒相是清淨戒度。隨順修行尸羅波羅蜜。知法性無有苦惱離瞋害相是清淨忍度。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知法性離身心相無有懈怠是清淨進度。隨順修行毘梨耶波羅蜜。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知法性離諸癡闇是清淨慧度。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實證中無境界相。此菩薩以無分別智。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能於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眾生而作利益不求聽受美妙音詞。或為怯弱眾生故示大精進。超無量劫速成正覺。或為懈怠眾生故。經於無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現無數方便。皆為饒益一切眾生。而實菩薩種性諸根發心作證。皆悉同等無超過法。決定皆經三無數劫成正覺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示所修行種種差別。此證發心中有三種心。一真心。無有分別故。二方便心。任運利他故。三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又此菩薩福德智慧二種莊嚴悉圓滿已。於色究竟得一切世間最尊勝身。以一念相應慧。頓拔無明根。具一切種智。任運而有不思議業。於十方無量世界普化眾生。

問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無有齊限難知難解。若無明斷永無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答一切妄境從本已來理實唯一心為性。一切眾生執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諸法第一義性。諸佛如來無有執著。則能現見諸法實性。而有大智顯照一切染淨差別。以無量無邊善巧方便。隨其所應利樂眾生。是故妄念心滅。了一切種成一切種智。

問若諸佛有無邊方便。能於十方任運利益諸眾生者。何故眾生不常見佛。或覩神變。或聞說法。

答如來實有如是方便。但要待眾生其心清淨。乃為現身。如鏡有垢色像不現。垢除則現。眾生亦爾。心未離垢。法身不現。離垢則現。云何修習信分。此依未入正定眾生說。何者為信心。云何而修習。信有四種。一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迴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眾正修自利利他行故。修五門行。能成此信。所謂施門。戒門。忍門。精進門。止觀門。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己資財隨力施與。捨自慳著令其歡喜。若見眾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生而來求法。以己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是三種施時。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門。所謂在家菩薩當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慳貪瞋嫉諂誑邪見。若出家者為欲折伏諸煩惱故。應離憒閙常依寂靜。修習止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慚愧悔責。護持如來所制禁戒。不令見者有所譏嫌。能使眾生捨惡修善云何修忍門。所謂見惡不嫌遭苦不動。常樂觀察甚深句義。

云何修精進門。所謂修諸善行心不懈退。當念過去無數劫來。為求世間貪欲境界。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畢竟無有少分滋味。為令未來遠離此苦。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眾生。其初學菩薩雖修行信心。以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或為魔邪所惱。或為世務所纏。或為種種病緣之所逼迫。如是等事為難非一。令其行人廢修善品。是故宜應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供養讚歎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無上菩提。發大誓願無有休息。令惡障銷滅善根增長。

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義。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是觀義。初各別修漸次增長。至于成就任運雙行。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加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後念依心復捨於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若心懷疑惑誹謗不信。業障所纏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名一相三昧。若修習此三昧。能生無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處故。或有眾生善根微少。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或現惡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現天形或菩薩形。乃至佛形相好莊嚴。或說總持或說諸度。或復演說諸解脫門。無怨無親無因無果。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復令知過去未來及他心事。辯才演說無滯無斷。使其貪著名譽利養。或數瞋數喜。或多悲多愛。或恒樂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嬰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進即便休廢。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捨本勝行更修雜業。愛著世事溺情從好。或令證得外道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好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或復勸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飲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醜。若為諸見煩惱所亂。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應審諦觀察。當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業障厚重。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剎那即滅。遠離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離真相亦盡。從於定起諸見煩惱皆不現行。以三昧力壞其種故。殊勝善品隨順相續。一切障難悉皆遠離。起大精進恒無斷絕。

若不修行此三昧者。無有得入如來種性。以餘三昧皆是有相。與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薩故。是故菩薩於此三昧當勤修習。令成就究竟。修此三昧。現身即得十種利益。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二者不為一切諸魔惡鬼之所惱亂。三者不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誹謗深法重罪業障皆悉微薄。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六者於如來境界信得增長。七者遠離憂悔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遠離憍慢柔和忍辱常為一切世間所敬。九者設不住定於一切時一切境中煩惱種薄終不現起。十者若住於定不為一切音聲等緣之所動亂。

復次若唯修止。心則沈沒或生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宜應兼修於觀。云何修耶。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以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應觀過去法如夢。現在法如電。未來法如雲。忽爾而起。應觀有身悉皆不淨。諸蟲穢污煩惱和雜。觀諸凡愚所見諸法。於無物中妄計為有。觀察一切從緣生法。皆如幻等畢竟無實。觀第一義諦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說。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皆因無明熏習力故。受於無量身心大苦。現在未來亦復如是無邊無限難出難度。常在其中不能覺察。甚為可愍。如是觀已生決定智起廣大悲。發大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諸顛倒斷諸分別。親近一切諸佛菩薩。頂禮供養恭敬讚歎。聽聞正法如說修行。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以無量方便拔濟一切苦海眾生。令住涅槃第一義樂。作是願已於一切時。隨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臥常勤觀察應作不應作。是名修觀。

復次若唯修觀則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隨順第一義諦。不出生無分別智。是故止觀應並修行。謂雖念一切法皆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滅自性涅槃。而亦即見因緣和合善惡業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乃至涅槃。然修行止者。對治凡夫樂著生死。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觀者。對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是故止觀互相助成不相捨離。若止觀不具。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復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熱風雨不時飢饉等苦。或見不善可畏眾生。三毒所纏邪見顛倒。棄背善道習行惡法。菩薩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眾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餘佛剎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迴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於彼聞法觀佛法身。漸次修行得入正位。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祕密句義今已略說。若有眾生。欲於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生淨信覺解心。入大乘道無有障礙。於此略論當勤聽受思惟修習。當知是人決定速成一切種智。若聞此法不生驚怖。當知此人定紹佛種速得授記。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須臾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無量無邊。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不能盡。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若於此法生誹謗者。獲無量罪。於阿僧祇劫受大苦惱。是故於此應決定信。勿生誹謗自害害他斷三寶種。一切諸佛依此修行成無上智。一切菩薩由此證得如來法身。過去菩薩依此得成大乘淨信。現在今成未來當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當於此論勤加修學。

我今已解釋 甚深廣大義

功德施群生 令見真如法

大乘起信論卷下

 

2012 年 05 月 08 日

佛說法滅盡經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5:11 下午

僧祐錄中失譯經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眾來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眾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其必有故。願聞其意。佛默不應。如是至三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噉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憐貧念老鞠育窮厄。恒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婬妷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法將殄沒。登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計剋。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盡故日月轉短人命轉促。四十頭白。男子婬妷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為欣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歲。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賢者阿難作禮白佛。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悵。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為佛作禮而去。

2011 年 05 月 11 日

佛教對於時間-『劫』的觀念與說明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43 下午

    佛教的世界觀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因緣業力自然產生,並非由人或神所創造。在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實現了宇宙世界不斷地在重複著生滅的循環現象。那末什末為世界呢?

   

    《楞嚴經》卷四:

    『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為界;過去、末來、現在為世。」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對於世界生滅的過程也有詳細的解說,並指出世界並非常住不壞的,而是會週而復始地生滅的,這種論點與現代科學相比,也並不發生違背,例如:

    《長阿含經》卷二十一《世紀經》〈三災品〉:

『佛告比丘,有四事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云何為四?一者世間災起,壞此世時,中間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二者此世間壞已,中間空曠,無有世間,長久迥遠,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三者天地初起,向欲成時,中間長久,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四者天地成己,久不壞,不可以日月歲數而稱計也。』

    《長阿含經》卷十八《世紀經》〈閻浮提洲品〉第一:

    『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 彌山王、四千天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一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

    因此佛教告誡人們世界與我們的身體一樣都是生滅法,不可恃之,三界之中悉皆是空、悉皆是苦,應尋求出離之道。例如《長阿含經》卷二十一《世紀經》〈三災品〉第九說道:

    『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易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

   

    我們把佛教中對於時間的觀念(但佛教中的年,依世界的不同而各有變化,例如四天王天的天人約有五百天歲,而一四天王天天歲約合人間的一萬八千二百五十年,可以說差異甚大),可以稍做整理如下:

小劫:

一個小劫,以人的壽命而言,自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加一歲,加至八萬四千歲;人壽命到了八萬四千歲,就每過一百年,減一歲,仍舊減至十歲。加一回,減一回,總共是一千六百七十九萬七千九百年,稱為一個小劫。

中劫:

每二十個小劫,成一個中劫。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七千九百年乘以二十,亦即三億三千五百九十五萬八千年。

 

大劫:

由四個中劫,分別為成、住、壞、空等四個中劫所構成,亦即由形成一個世界到世界毀滅,完全毀壞形成虛空狀態,稱為一個大劫。『成』謂成就一個世界,一個中劫的時間。『住』謂世界已然成就,人可以依止的時代,我們大家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也就是處在住劫的時代。『壞』謂世界毀壞的時代,壞也需要一個中劫的時間,才能全壞。『空』謂世界已經完全毀壞,變成虛空,《俱舍論》卷十二云:「此世界滅已,唯有空空」,又「謂此世界,災所壞已,二十中劫,唯有虛空」,故稱空劫。

2011 年 03 月 17 日

《佛說五王經》中對“苦”(八苦)的說明(其三)

Filed under: 佛典相關 — handapon @ 8:04 上午

何謂病苦?

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脣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甘膳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死苦?

人死之時,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魄不安。欲死之時,刀風解形,無處不痛,白汗流出,兩手摸空,室家內外,在其左右,憂悲涕泣,痛徹骨髓,不能自勝。死者去之,風去氣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去矣,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血流,膖脹爛臭,甚不可道。棄之曠野,眾鳥噉食,肉盡骨乾,髑髏異處,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恩愛別苦?

室家內外,兄弟妻子,共相戀慕。一朝破亡,為人抄劫,各自分張,父東子西,母南女北,非唯一處,為人奴婢,各自悲呼,心內斷絕,窈窈冥冥,無有相見之期,此是苦不?答言實是大苦。

何謂所求不得苦?

家有財錢,散用追求。大官吏民,望得富貴,勤苦求之,求之不止。會遇得之,而作邊境令長,未經幾時,貪取民物,為人告言。一朝有事,檻車載去,欲殺之時,憂苦無量,不知死活何日,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謂怨憎會苦?

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諍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地,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畏相見,會遇迮道相逢,各自張弓[澍-士+一]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當爾之時,怖畏無量,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何謂憂悲惱苦?

生在世,長命者乃至百歲,短命者胞胎傷墮,長命之者,與其百歲,夜消其半,餘有五十年。在醉酒疾病,不知作人,以減五歲,小時愚癡,十五年中,未知禮儀,年過八十,老鈍無智,耳聾目冥,無有法則,復減二十年,已九十年。過餘有十歲之中,多諸憂愁,天下欲亂時亦愁,天下旱時亦愁,天下大水亦愁,天下大霜亦愁,天下不熟亦愁,室家內外多諸病痛亦愁,持家財物治生恐失亦愁,官家百調未輸亦愁,家人遭縣官事閉繫牢獄,未知出期亦愁,兄弟妻子,遠行未歸亦愁,居家窮寒,無有衣食亦愁,比舍村落有事亦愁,社稷不辦亦愁,室家死亡,無有財物,殯葬亦愁,至春時種作無有犁牛亦愁,如是種種憂悲,常無樂時。至其節日,共相集聚,應當歡樂,方共悲涕相向,此是苦不?答曰實是大苦。

爾時五王,及諸群臣,會中數千萬人,聞說諸苦諦,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四王俱白普安王言,大王真是大權菩薩,化道我等,令得道跡。大王之恩,我本觀諸宮殿,心情愛著,不能遠離,今覩宮殿,如視穢廁,無可愛者。即捨王位,付弟出家。為道修諸功德,日日不惓。

佛說五王經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