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Zone

2014 年 09 月 02 日

佛說盂蘭盆經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2:20 下午

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即
以道眼觀視世間,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目連悲哀,即鉢盛飯
,往餉其母。母得鉢飯,便以左手障飯,右手摶飯。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連大叫,悲號啼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神
、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
當為汝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罪障消除。」
  佛告目連:「十方眾僧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當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
者,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爥、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
方大德眾僧。當此之日,一切聖眾或在山間禪定、或得四道果、或樹下經行;或六通
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或十地菩薩大人、權現比丘,在大眾中;皆同一心,受鉢和
羅飯。具清淨戒聖眾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
、六種親屬得出三途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復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
;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時佛勅十方眾僧
,皆先為施主家呪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初受盆時,先安在佛塔前,眾僧
呪願竟,便自受食。
  爾時目連比丘及此大會大菩薩眾皆大歡喜,而目連悲啼泣聲釋然除滅。是時目連
其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弟子所生父母,得蒙三寶功德之力,眾僧威神之力故。若
未來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此盂蘭盆,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可
爾不?」
  佛言:「大善快問!我正欲說,汝今復問。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國王太子
、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萬民庶人行孝慈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
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
僧。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
,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佛告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
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
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14 年 06 月 26 日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4:59 下午

遠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有位國王喚作優填王,這位國王有一天向 佛請教領導人做了何種事情會導致過失?而如何是一位好的領導人所應具備的特質?若知其詳,過當能改、功自增進,於是佛告訴優填王說:

 

 

『云何王之過失。大王當知王過失者略有十種。王若成就如是過失。雖有大府庫有大臣佐有大軍眾而不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賒薄。六受邪侫言。七所作不順古先王制。八不顧善法。九不鑑是非勝之與劣。十一向縱蕩專行放逸。』

 

 

佛言領導者若成就了上述十種過失,就算身邊有財寶、賢臣等優渥條件,也終究不會歸仰向心於他。

 

 

接著又詳細說明這十種過失之處:

 

 

 

『云何名王種姓不高。謂有庶臣下類而生。非宿尊貴纂紹王位。是名種姓不高。

 

(領導者心性須高貴柔和,以奪他物為其己利者,便不算是心性高貴之人)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謂有帝王。被諸大臣輔相官僚所制。不隨所欲所作常有諫約。

 

於妙五欲亦不如意歡娛遊戲。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領導人所行皆得自在而有領導之氣象,若不如此,則他人不會以領導人視之)

 

 

云何名王立性暴惡。謂有帝王。見諸臣類或餘人等犯小愆過。即便對面發麁惡言。

 

咆勃忿恚顰蹙貶黜。設不對面背彼向餘。而作於前黜罵等事。或不長時瞋恚。或於

 

長時不捨。如是對面暴惡背面暴惡。是名帝王立性暴惡。

 

(大凡尋常人之心性,皆為能容己過而不容他過,許自己光榮而不許他人光榮。但領導者卻不能如此,見著微小過失即口出粗言、厲語咆嘯,或在背後黜罵,久久都無法寬容對方之過失者,謂之立性暴惡)

 

 

 云何名王猛利憤發。謂有國王。見諸群臣有小愆過有少違越。便削封祿奪去妻妾。

 

即以重法而刑罰之。如是名王猛利憤發。

 

(見小愆尤而行重怒,刑度過於違越之程度,謂之猛利憤發,以憤恚發起時極猛利故,當損其德。)

 

 

 云何名王恩惠賒薄。謂有國王。諸群臣等親近侍衛。雖極清白善稱其心。而以微

 

劣軟言慰喻。其頒賜爵祿酬賞勳庸。不能圓滿不順常式。或損耗已或稽留已然後方與

 

。如是名為王恩惠賒薄

 

(面對心性正直的下屬不能好言慰喻,對其建立的功勞也不能適當地酬答,不但不能圓滿依正常軌則所應施予之報酬,有時還令下屬虛損身心,或扣留應有之報酬遲遲才給與者,謂之領導人恩惠賒薄。)

 

 

  云何名王受邪侫言。若有帝王。見諸群臣實非忠政不閑憲式。潛謀輔佐侫心偏黨

 

。不修善政姤嫉良賢。信用如是等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王務財寶名稱善政並皆衰損

 

。如是名王受邪侫言

 

(信用心性不忠實不賢良、作事不依照軌範的部屬,排除良善的對策與建議,接受心性偏侫者的建議,由於這樣的緣故,領導人的資財與名譽都會受到衰減,謂之受邪侫言。)

 

 

 云何名王不順先王所制。謂有國王不能究察。不審簡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國法

 

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不委任之。應賞賚者而刑罰之。應刑罰者而賞賚

 

之。又此群臣處大朝會。餘論未終發言間絕。不敬不憚而興諫諍。不能依法而善奉行

 

。不正能住先王教命。如是即名不順先王所制之法

 

(領導人不能簡擇下屬,不堪委任者而委任之,堪委任者卻不委任之,應賞卻罰,應罰竟賞,下屬所發議論還沒有完畢,便斷絕他的發言,不尊重不思慮部屬之意見,卻自行興起諍論,不能依照制度的正常執行,卒暴地變易標準,不能維護過去良好的風氣與軌範,是謂不順所制之法。)

 

 

 云何名王不顧善法。謂有國王不信因果。不悟當來善不善業人天果報。隨情造作

 

身語意業三種惡行。不能以時惠施修福持齋學戒。受陀羅尼業灌頂法門。於四無量心

 

不興廣濟。如是名王不顧善法。

 

(所謂不顧善法者,謂領導人不相信因果,不明瞭此生來生為欲界人身及以三界天身接由過去所造善不善葉所獲之報,因此隨其意氣造作身語意等三種惡業,不能即時行惠、修持福德,不能持齋習戒以避免造作傷害眾生之事,受持正法教義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廣濟有緣眾生者,是謂不顧善法。)

 

 

  云何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官僚。用心顛倒不善了知

 

。忠信技藝智慧差別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非技藝所有技藝想。於惡慧所生

 

善慧想。於善慧所生惡慧想。又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時親近侍衛。知其無勢遂不

 

敬愛。不賜爵祿不酬其賞。被他陵蔑捨而不問。如是名王不鑒是非勝之與劣

 

(不能鑑別是非善惡,不了知部屬的道德技藝程度,於非忠實者生忠實想,於非技藝者生技藝想,於惡慧者生善慧想。又不能夠尊重禮敬年老的部屬,不顧念這些部屬過往的功勳勞苦而蔑捨不加聞問,因而不酬答回饋者,是名不鑒是非勝之與劣。)

 

 

  云何名王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謂有帝王。於妙五欲一向沈沒耽著嬉戲。不能時時

 

誡慎方便作所應作慰勞群臣如是名為一向縱蕩專行放逸。若有國王成就如是十種過失

 

。雖有大府庫有大輔佐有大軍眾。不久國界自然災亂而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此十過失

 

。初一是王種姓過失。餘九是王自性過失』

 

(十種過失,唯有心性一點,是天生所致,不易改變,其他九點皆來自後天努力,而可以獲得修正的。)

 

 

 

這十種過失的另一個面向,就是領導者的十種功德。 佛云:

 

 

 

『  云何名王之功德。大王王功德者略有十種。一種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

 

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諦思善順先教。八顧戀善法。九

 

善知差別。十不自縱蕩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種姓尊高。謂有國王宿植善根。以大願力故生王族。紹繼國位恩養萬姓

 

淨信三寶。如是名王種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謂有帝王自隨所欲。於妙五欲歡娛遊戲。所應賞賜隨意而作

 

。於百僚等所出教命宣布無滯。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惡。謂有國王見諸

 

群臣。雖違少小愆犯等事。而能容忍不即貶黜不發麁言。亦不對面憤發亦不內意祕匿

 

。如是名王性不暴惡。

 

  云何名王憤發輕微。謂有國王。諸群臣等雖有大愆有大違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祿

 

奪其妻妾。不以重法而刑罰之。隨過輕重而行矜降。如是名王憤發輕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謂有國王。有諸群臣親近侍衛。其心清白其心調順。王即時

 

時以正圓滿。軟言慰喻頒錫勳庸。而不令彼損耗稽留劬勞怨恨。易可親近不難承事。

 

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謂有國王。諸群臣等實有忠正無濁無偏。善閑憲式情無違叛

 

。其王信用如是等人所進言議。由此因緣國務財寶悉皆成就。名稱遠布黎庶咸歡。如

 

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諦思順先王教。謂有國王性能究察審能簡擇諸群臣等。於種種務公

 

法事中。不堪委任者而不任之。堪委任者而委任之。應賞賚者而正賞賚。應刑罰者而

 

正刑罰。凡有所為審思審擇。然後方作亦不卒暴。其王群臣等雖處朝會。終不發言間

 

絕餘論。要待言終而興諫諍。如其王教而善奉行。如是即名順先王教。

 

  云何名王顧戀善法。謂有帝王。信有因果善不善業人天果報。具足慚恥。而不恣

 

情作身語意三種惡行。時時惠施修福持齋。建立漫茶羅受灌頂法。而設護摩供養聖眾

 

。四無量心常懷廣濟。如是名王顧戀善法。

 

  云何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謂有國王。於諸大臣輔相百僚心無顛倒。能善了知

 

忠信技藝智慧差別。若有若無並如實知。於其無者輕而遠之。於其有者敬而愛之。又

 

諸臣等年耆衰邁。曾於久時親近侍衛。雖知無勢無力然念昔恩。轉懷敬愛而不輕賤。

 

爵祿勳庸分賞無替。如是名王能鑒是非勝之與劣。

 

  云何名王不自縱蕩不行放逸。謂有國王。於妙五欲而不沈沒。傲慢嬉戲而不耽著

 

。能於時時誡慎方便。作所應作慰勞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縱蕩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

 

是功德。雖無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不久國界自然豐饒而可歸仰。大王當知如是十

 

種王之功德。初一名為種姓功德。餘九名為自性功德。』

 

 

 

此外,還有領導人必須注意可能會造成衰敗的五件事, 佛云:

 

 

 

『云何名為王衰損門。大王當知王衰損門略有五種。一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二雖善觀察而無恩惠。

 

縱有恩惠不得及時。三專行放逸不思國務。四專行放逸不守府庫。五專行放逸不修善法。

 

如是五種皆悉名為王衰損門。

 

  云何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謂有國王於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審簡擇。忠信技藝

 

智慧差別。攝為親侍加以寵愛。厚賜爵祿重委寄處。而相委任數以軟言而相慰喻。然

 

此群臣所付財寶多有損費。若遇冤敵惡友軍陣而先退敗。以懼破散便生奔背無戀於主

 

。如是名王不善觀察而攝群臣。云何名王雖善觀察而無恩惠縱有非時。謂有國王。性

 

能究察審能簡擇。知是忠信技藝智慧。攝為親侍而不寵愛。不量其才不賜爵祿。於形

 

要處而不委任。忽於一時王遇冤敵惡友軍陣大怖畏事。臨急難時於諸臣等。方行寵爵

 

而以軟言慰喻。時群臣等共相謂曰。王於今者危迫因緣。方於我等暫行恩惠非長久心

 

。知此事已。雖有忠信技藝智慧悉隱不現。如是名王雖善觀察。而攝群臣無恩惠行縱

 

有非時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謂有國王。於應和好所作所成國務等事。而不時時

 

獨處空閑。或與智士共正思惟和好方便乖絕等事。及應賞賚乃至軍陣所作所成要務等

 

事不勤在意。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思國務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謂有國王寡營

 

事業不觀諸務。不禁王門宮庭庫藏。國家密要說向婦人。乃於捕獵博戲事中。費損財

 

寶而不慎護。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云何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謂有國王。於世所知柔和淳質。聰慧辯才得理解脫

 

。所有沙門婆羅門。不能數近禮敬諮詢。云何是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無罪。云

 

何有福吉祥法門遠離諸惡。設得聞已不依修行。如是名王專行放逸不修善法。若有國

 

王成就如是五衰損門。當知此王退失現世果報。乃至來生失人天福。謂前四門退現受

 

福利。最後一門退來生果報。』

2014 年 03 月 20 日

玄奘大師新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之緣起

Filed under: 未分類,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51 下午

現今社會上所經常流通的《金剛經》(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由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人鳩摩羅什(漢語稱童壽)譯師所翻譯的版本,一百年後,梁朝昭明太子將 《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並以副標題加以註解,遂大致成為我們現今所見到的版本。年輕時期的羅什譯師曾受到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 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爾後果然成為中國極為重要的譯師之一,按《資治通鑒》記載:

『秦王興,以鳩摩羅什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羅什講經。又命羅什翻譯西域經論三百餘卷。大營塔寺。沙門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皆奉佛。由是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

這裡說的秦王係指後秦姚興,但大師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妻妾,當時的僧人尚多仿效,於是羅什大師:

「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此外,羅什譯師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之餘,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但大師自己卻認為梵漢之間的翻譯,還是十分困難的:

「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除了世人所熟知由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剛經》外,唐朝玄奘大師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也曾針對此經做了新譯,並更改經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作為中國最偉大的譯師之一,一向最重視大乘如來藏法義的玄奘大師,自然不會使此經缺席在他的譯經生涯之中。

 

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中,當時唐太宗於長安迎接玄奘大師後,詔令玄奘住弘福寺,事翻譯工作,自此展開了玄奘大師將當時闕乏的許多大乘經論予以中文化的偉大行止。當時大師從那爛陀寺與印度各地攜來佛教的許多珍貴舍利、典籍與佛像文物等,如:

『如來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

三尺三寸;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

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擬劫比他

國如來自天宮下降寶階像,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四尺;擬摩揭陀國鷲峯山說《法花

》等經像,金佛像一軀,通光座高三尺五寸;擬那揭羅曷國伏毒龍所留影像,刻檀佛

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吠舍釐國巡城行化,刻檀像等。又安置法師於西域所

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

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

、論六十七部,因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

十匹馬負而至。』

 

在 玄奘大師面詣皇帝並住持弘福寺後,便以不墮寸陰式的驚人毅力埋首於譯經工作,在李世民支持下,師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 國。此後十餘年,將一千三百三十卷之多的經文譯成漢語。到了大師晚年,努力更甚,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過乙之後方乃 停筆,攝經已復禮佛行道,至三更暫眠,五更復起,讀誦梵本,朱點次第,擬明旦所翻。』『每日齋訖,黃昏二時講新經論,及諸州聽學僧等恒來決疑請義。既知上 座之任,僧事復來諮稟。復有內使遣營功德,前後造一切經十部,夾紵寶裝像二百餘軀,亦令取法師進止。日夕已去,寺內弟子百餘人咸請教誡,盈廊溢廡,皆詶答 處分無遺漏者。雖眾務輻湊,而神氣綽然,無所擁滯。』貞觀十九年的夏季,在大師住寺不久便翻出許多著名的大乘經論,如:

 

『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創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

經》、《顯揚聖教論》等四部,其翻《六門經》當日了,《佛地經》至辛巳了,《菩

薩藏經》、《顯揚論》等歲暮方訖。二十年春正月甲子,又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至二月訖。又譯《瑜伽師地論》。』

 

貞 觀二十二年夏天,大師將總共一百卷巨冊的《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當時李世民為了避暑在玉華殿接見玄奘大師(位置在現今的陝西,為當時太宗的行宮之一玉華 宮),太宗每每見到大師學業該贍、儀韻淹深,頗思命其還俗,襄輔政務,但以師高志,豈能見容於闤闠官場,自然推辭相拒,以『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一語, 作為妥協。太宗是個果斷明理之人,聞師高願,乃不違其志。在征遼回來以後,李世民的身體與心境,皆無復當年,往年殺生的罪惡感,每每縈繞在前,歎悔感悟之 下,總期盼能獲得救贖。晚年的太宗崇信佛法,每與大師談玄論道,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聖遺芳故迹,師皆引經詶對。帝深信納之,數攘袂嘆曰:「朕共師相逢 晚,不得廣興佛事。」在發出這樣懇切的話語後一個多月太宗便離世了!這樣的言語仍舊可以看出太宗晚年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皆盡心護持,助師弘化的一種虔 誠態度。

 

當太宗看完大師所翻之《瑜伽師地論》後,睹聞所未聞之法,感到佛法宏遠,靡知涯際,故而有了這樣的感想:

 

『帝深愛焉。遣使向京取《瑜伽論》。《論》至,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非

從來所聞,嘆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是深

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流

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

 

後 來太宗又讀了玄奘所進的「菩薩藏經」,甚為讚賞,敕令皇太子為作後序。又賜納袈裟一領,剃刀一口給大師。在玄奘大師出發至印度以前,當時的中國小乘佛經已 經頗為豐富,但對於大乘的核心經典,相當地缺乏梵本與譯本,師心慕大乘,所有的佛教經典,與《瑜伽師地論》之關係最厚。武德八年師由成都至長安時,『遍謁 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正是這部相傳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陀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的菩薩大論,促師決心出國捨命求取大乘正法。

 

太宗是一個相信因果報應的人,這種信受因果的態度對於太宗晚年崇仰佛法,有很大關係。如「大唐三藏聖教序」中,太宗有『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唯人所託。』等語,在他的詔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且釋氏之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殺害為重。承言此理彌增悔懼。今宜為自征討以來,手所誅剪,前後之數,將近一千,皆為建齋行道,竭誠禮懺…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滅怨障之心;趨菩提之道。』

 

對於太宗晚年崇敬佛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著頗為深入的剖析:

 

『帝少勞兵事,纂曆之後又心存兆庶,及遼東征罰,櫛沐風霜,旋旆已來,氣力

頗不如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遂留心八正,牆塹五乘,遂將息平復。』

 

        黃念祖居士曾謂:『玄奘大師之譯經,準確 詳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為了詳實地還原梵本的真義,大師曾重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譯師的幾部譯作,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所說經》,大師新譯的版本也將原有的經名略作修改為《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無垢稱經》等等。其中新譯的《心經》廣為大眾所接受,而《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 詰經》等多為羅什譯師之譯本。

 

        為此,太宗也曾對翻譯的正確性發生疑問,並針對當時民間便流行的《金剛般若經》,這部由羅什譯師所翻之舊譯,在文辭與法義上是否具足圓滿提出質疑?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

 

『帝又問:「《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

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

法師對曰:「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咸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據梵

本具云『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云『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而分別

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詮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

經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問闕一,二頌闕一,九喻闕三,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

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 帝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

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

。奏之, 帝甚悅。』

 

        太宗問道:《金剛般若經》中謂,一切諸佛 乃由『此經』所生(此經係指實相第八識如來藏能生萬法,以《瑜伽師地論》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根本故。《大乘密嚴經》謂如來藏即阿賴耶識故,《大方等如來 藏經》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於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故。《央掘魔羅經》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 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故。取其亙古如如不動地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一直持續存在, 直到未來無量劫之後亦不會消滅之意,因此稱為「如來」;又因含藏有情一切法的種子,故稱為「藏」。金剛經即為闡述如來藏之總相故,謂一切諸佛之所從 生。),聽聞這樣的法義,內心不產生疑慮而加以誹謗者,其功德超過布施自己的身命,這種功德不是恆河沙數的珍寶所能夠比得上的。況且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金 剛般若經》道理精微、文字簡約,因此此部經典能為賢達君子們所欣愛受持。但不知曉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所翻譯的這部經典,其文辭義理是否具足圓滿呢?

 

        玄奘大師回答太宗道:『受持此部經典的功 德實如聖上所說那般無誤,因此連西方的印度行者,也都敬愛受持此經。眼下觀察羅什譯師所翻之舊經,亦稍稍微有遺漏。根據梵本,此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 若〕,而羅什譯師所翻之經則直譯為〔金剛般若〕。梵本的原義在於闡明菩薩以分別為煩惱,因 為無始無明裡面的上煩惱極廣極多,因而說它是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也因此簡稱為塵沙惑。由於這種上煩惱的無明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菩薩依漸次斷除種 種上煩惱,而得成佛道。此謂五十二階位的所有菩薩,在成佛前,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如心體是不能究竟具足了知。這是由於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心體雖清淨恆常 不變易,但所含藏的的無明極細、極多,其數無量,故名過恆河沙數煩惱,故名塵沙惑。在三乘菩提中的佛菩提道修行過程當中,菩薩需經三大阿增祇劫的次第修 行,才能究竟滅除所知障中所斷的惑即是塵沙惑,也就是修證一切種智上面所應該斷除的過恆河沙數微細無明煩惱。由於這些煩惱極微細、極多廣,極難斷盡故,故 說堅固猶如金剛,菩薩欲漸次除滅猶如金剛的種種上煩惱,唯有轉依『此經』所顯示的『無分別慧『(按:可不是將意識心作一切都不分別的無分別狀態,若如此, 一切世間嬰孩或失去意識判斷能力者,皆成悟者矣),乃能漸次除斷煩惱。故而梵本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所以可知,舊譯經本所不載的這兩個字『能斷』,將使 經義受到闕損…..

 

        太宗聽聞師所回答,故曰:『「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眾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故今新翻《能斷金剛般若》,委依梵本。奏之, 帝甚悅。』

 

因此玄奘所翻經論,重視符合梵本原義,不重詞藻是否精美易讀。因其準確詳備,一讀性也就打了折扣,也因此造就了民間多喜愛羅什版本,較少見大師譯作的結果。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  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日初分,整理裳服,執持衣鉢,入室羅筏大城乞食。時,薄伽梵於其城中行乞食已,出還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於食後時,敷如常座,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

 

時,諸苾芻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退坐一面。具壽善現亦於如是眾會中坐。

 

爾時,眾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曰:「善哉!善哉!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訶薩;乃至如來、 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菩薩摩訶薩。是故,善現!汝應諦聽,極善作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伏其 心。」

 

具壽善現白佛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所有諸有情,有情攝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 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有情界施設所施設,如是一切,我當皆令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無量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何以故?善現!若諸 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 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不住於事應行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不住於色應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何以故?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善現!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虛空可取量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住而行布施,其福德聚不可取量,亦復如是。善現!菩薩如是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

 

說是語已。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乃至諸相具足皆是虛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虛妄,如是以相非相應觀如來。」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

 

佛告善現:「勿作是說:『頗有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生實想不?』然復,善現!有菩薩摩訶薩於當來 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具足尸羅,具德、具慧。復次,善現!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所承事供養,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然復,善現!彼 菩薩摩訶薩於其非一、百、千佛所承事供養,於其非一、百、千佛所種諸善根,乃能聞說如是色經典句,當得一淨信心。善現!如來以其佛智悉已知彼,如來以其佛 眼悉已見彼。善現!如來悉已覺彼一切有情,當生無量無數福聚,當攝無量無數福聚。何以故?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 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善現!彼菩薩摩訶薩無法想轉、無非法想轉,無想轉亦無非想轉。所以者何?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有法想轉,彼即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若有非法想轉,彼亦應有我執、有情執、命者執、補特伽羅等執。何以故?善現!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故如來密意而說筏喻法門。諸有智者,法尚應斷,何況非法!」

 

佛復告具壽善現言:「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是所說耶?」

 

善現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少法,是如來、應、正等覺所說。何以故?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所證、所說、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諸賢聖補特伽羅皆是無為之所顯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世尊!福德聚福德聚者,如來說為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名福德聚福德聚。」

 

佛復告善現言:「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 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以故?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諸佛世尊皆從此經生。所以者 何?善現!諸佛、法諸佛、法者,如來說為非諸佛、法,是故如來說名諸佛、法諸佛、法。」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預流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預流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何以故?世尊!諸預流者無少所預,故名預流;不預色、聲、香、味、觸、法,故名預流。世尊!若預流者作如是念:『我能證得預流之果。』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一來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一來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一來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一來性,故名一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不還者頗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果』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不還者不作是念:『我能證得不還之果。』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證不還性,故名不還。」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諸阿羅漢頗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諸阿羅漢不作是念:『我能證得阿羅漢性。』何以故?世尊!以無少法名阿羅漢,由是因緣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如是念:『我 能證得阿羅漢性。』即為執我、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所以者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說我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世尊!我雖是阿羅漢,永離貪欲,而 我未曾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世尊!我若作如是念:『我得阿羅漢永離貪欲』者,如來不應記說我言:『善現善男子得無諍住最為第一。』以都無所 住,是故如來說名無諍住無諍住。」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於少法有所取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如來昔在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都無少法而有所取。」

 

佛告善現:「若有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如是菩薩非真實語。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 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是故,善現!菩薩如是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佛告善現:「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體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現!於汝意云何?彼之自體為廣大不?」

 

善現答言:「彼之自體廣大!世尊!廣大!善逝!何以故?世尊!彼之自體,如來說非彼體故名自體,非以彼體故名自體。」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沙等殑伽河,是諸殑伽河沙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諸殑伽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佛言:「善現!吾今告汝,開覺於汝:假使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妙七寶盛滿爾所殑伽河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善現!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

 

  佛復告善現:「若以七寶盛滿爾所沙等世界,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於此法門乃至為他宣說,開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如佛靈廟,何況有能於此法門具足究竟、書 寫、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勝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說是語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當云何奉持?」

 

作是語已。佛告善現言:「具壽!今此法門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如是名字汝當奉持。何以故?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如來說為非般若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可說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如來可說。」

佛告善現:「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塵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此地微塵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大地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故如來說名大地微塵;諸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故如來說名世界。」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應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觀於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世尊!三十二大士夫相,如來說為非相,是故如來說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佛復告善現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日日分捨施殑伽河沙等自體,如是經殑伽河沙等劫數捨施自體。復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

 

爾時,具壽善現聞法威力悲泣墮淚,俛仰捫淚而白佛言:「甚奇希有!世尊!最極希有!善逝!如來今者所說法門,普為發趣最上乘者作諸義利,普為發趣最勝乘 者作諸義利。世尊!我昔生智以來,未曾得聞如是法門。世尊!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生真實想,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諸真實想真實想者,如來 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真實想真實想。世尊!我今聞說如是法門,領悟、信解未為希有。若諸有情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當於如 是甚深法門,領悟、信解、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世尊!彼諸有情無我想轉,無有情想、無命者 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轉。所以者何?世尊!諸我想即是非想,諸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 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是非想。何以故?諸佛世尊離一切想。」

 

作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若諸有情聞說如是甚深經典,不驚、不懼、無有怖畏,當知成就最勝希有。何以故?善現!如來說最 勝波羅蜜多,謂般若波羅蜜多。善現!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如來說最勝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最勝 波羅蜜多。

 

「復次,善現!如來說忍辱波羅蜜多即非波羅蜜多,是故如來說名忍辱波羅蜜多。何以故?善現!我昔過去世曾為羯利王斷肢節肉,我於爾時都無我想、或有情 想、或命者想、或士夫想、或補特伽羅想、或意生想、或摩納婆想、或作者想、或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想。何以故?善現!我於爾時若有我想,即於爾 時應有恚想;我於爾時若有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即於爾時應有恚想。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五百生中, 曾為自號忍辱仙人,我於爾時都無我想、無有情想、無命者想、無士夫想、無補特伽羅想、無意生想、無摩納婆想、無作者想、無受者想,我於爾時都無有想亦非無 想。是故,善現!菩薩摩訶薩遠離一切想,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住於色應生其心,不住非色應生其心;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不住非聲、 香、味、觸、法應生其心,都無所住應生其心。何以故?善現!諸有所住則為非住。是故如來說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 施。

 

「復次,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諸有情作義利故,應當如是棄捨布施。何以故?善現!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來即說為非有情。善現!如來是實語者、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

 

  「復次,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善現!譬如士夫入於暗室,都無所見,當知菩薩若墮於事,謂墮於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善現!譬如明眼士夫,過夜曉已,日光出時,見種種色,當知菩薩不墮於事,謂不墮事而行布施,亦復如是。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則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則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如是有情一切當生無量福聚。

 

「復次,善現!假使善男子或善女人,日初時分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中時分復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日後時分亦以殑伽河沙等自體布施,由此法門,經於 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以自體布施。若有聞說如是法門,不生誹謗,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尚多於前無量無數,何況能於如是法門具足畢竟、書寫、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

 

「復次,善現!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為欲饒益趣最上乘諸有情故,為欲饒益趣最勝乘諸有情 故。善現!若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即為如來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即為如來以其佛眼悉見是人,則為如來悉覺是人。 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皆當成就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福聚。善現!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擔如來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是法門非諸下劣信解有 情所能聽聞,非諸我見、非諸有情見、非諸命者見、非諸士夫見、非諸補特伽羅見、非諸意生見、非諸摩納婆見、非諸作者見、非諸受者見所能聽聞。此等若能受 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無有是處。

 

「復次,善現!若地方所聞此經典,此地方所當為世間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養、禮敬、右遶如佛靈廟。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若遭輕毀、極遭輕毀。所以者何?善現!是諸有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應感惡趣,以現法中遭輕毀故,宿生所造諸不淨業皆悉消盡,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現!我憶過去於無數劫復過無數,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先,復過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善現!我 於如是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無違犯;若諸有情,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於此經典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 如理作意。善現!我先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 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善現!我若具說當於爾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攝福聚,有諸有情則便迷悶,心或狂亂。是故,善現!如來宣說如是法門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應當希冀不可思議所感異熟。」

 

爾時,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我當皆令一切有情,於無餘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雖度如是一切有情,令滅度已,而無有情得滅度者。』 何以故?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有情想轉,不應說名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 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語已。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已。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 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不應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善現!以如來 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以者何?善現!言如來者,即 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

 

「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謗我起不實執。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 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 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說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

 

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 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善現!若諸菩薩於無我、 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菩薩。」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肉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天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天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慧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慧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法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法眼。」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等現有佛眼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佛眼。」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諸沙,如來說是沙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來說是沙。」

 

佛言:「善現!於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諸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諸世界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諸世界其數甚多。」

 

佛言:「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現!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現!若有福聚,如來不說福聚福聚。」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圓實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圓實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色身圓實色身圓實者,如來說非圓實,是故如來說名色身圓實色身圓實。」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諸相具足諸相具足者,如來說為非相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故名說法。」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頗有有情聞說如是色類法已能深信不?」

 

佛言:「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現!一切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耶?」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如是!如是!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為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法。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寶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 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前說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 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度脫諸有情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無少有情如來度者。善現!若有有情如來度者,如來即 應有其我執、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而諸愚夫異生強有此執。善現!愚夫異生者,如來 說為非生,故名愚夫異生。」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

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

     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彼。

 

「復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

 

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復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善現!於汝意云何?是極微聚寧為多不?」

 

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如來 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

 

  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於汝意云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

 

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

 

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復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 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並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2014 年 03 月 04 日

加速元代覆滅的禍源之一『密教』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4:37 下午

至元十六年(西元1279年),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統一天下,然而元朝的統治時間並不長,從元世祖忽必烈消滅南宋,到元順帝妥懽貼睦尒遁離大都為起,元朝的統治僅維持了九十多年。

 

蒙古統治中國,從基層起就有嚴密而徹底的控制。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當。這蒙古人就是這二十家的總管,這二十家就是這蒙古總管的奴隸,衣服飲食,他可以隨心索取,女子和財產,他更可以隨心所欲。元政府有嚴厲規定:禁止漢人打獵,禁止漢人學習拳擊武術,禁止漢人持有兵器,禁止漢人集會拜神,禁止漢人趕集趕場作買賣,禁止漢人夜間走路。

 

元朝統一天下之後,上層統治階級長期動亂頻繁、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再加上連年大災及瘟疫,各種矛盾交互積累,最終迸發,構成了各地起義軍蓬勃發展之勢,加劇了元朝的滅亡。

 

但推動元朝滅亡的,推根泝源,還有一個更大的禍源,就是元朝崇奉的藏密喇嘛教,應該說:後來明朝開國皇帝墨元璋能滅掉元朝,迅速奪取天下,應該給藏密喇嘛教記上一個頭等過!

  

喇嘛教原是吐蕃本土苯教與被印度教化與密教化後的佛教混合而成的一種宗教,在吐蕃(即現今的西藏)一些苯教的神被當時的傳法阿闍梨收編為護法神,印度教某些神祇也被一同收編於護法之列(如象鼻天、地天等)。實際上喇嘛教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可以追蹤到亙古通今的印度宗教傳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密教真正興盛的時間約為印度笈多王朝時期,性力派修行者吸納了婆羅門教和某些沙門教派的部份理論和修行方法,發展出怛特羅密教(此時釋迦牟尼佛於印度所宣揚的正統佛法到了玄奘大師於643年回歸長安以後,印度正法逐漸喪壞,逐漸代之以鬼神信仰為主的密教化思想,元朝曾到過印度修學的西藏僧人,所學到的祇不過是被李代桃僵後的怛特羅密教),其特色是充滿神秘色彩,重視神通、鬼神、瑜伽,及神秘體驗,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藏密主張以欲貪作為修行的助力,使修行者經由秘密儀式、神通與禪定修行(稱為天瑜伽),得到空見,最終得到解脫,這個部份經常與正統佛教徒所信奉的清淨教義與知見相互衝突。

 

吐蕃宗教國的僧侶,世人稱他們“喇嘛”、“西僧”、“番僧”。這些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所謂活佛,卻是當時漢人的災難之一。大汗既然尊稱“法王”為國師,無論這種尊崇是政治性的,或出於真誠的信仰,結果都是一樣,即喇嘛在蒙古帝國所屬的元帝國中,具有強大力量,雖然還未到干涉政治的程度(但後期干政現象不可謂不嚴重,後期宣政院的成立,其權利之大,幾與中書省和樞密院相當,甚至還擁有相當之兵權!這種現象幾乎使得喇嘛教成為當時宗教圈中的皇帝),但對漢人逞暴,卻綽綽有餘。像江南佛教總督楊璉真伽,駐紮杭州,把宋帝國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墳墓,全都發掘,挖取陪葬的金銀珠寶;並且至少有五十萬戶農民(約二百五十萬人)被他編為寺院的農奴。喇嘛所過之處,隨從如雲,強住漢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婦女陪宿。第九任大汗海山對喇嘛教尤其狂熱。本世紀(十四)一三○八年,海山下詔說:“凡毆打喇嘛的,砍斷他的手。凡詭罵喇嘛的,割掉他的舌頭。”幸而皇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極力反對,才收回成命,但喇嘛仍受到形勢的鼓勵。他們在街上很少買東西,只徑行奪取。一個柴販曾向大都(北京)留守長官(留守)李壁伸訴,李壁正在處理時,眾喇嘛已手執木棍,呼嘯而至,把李壁摔倒痛毆。李壁向大汗控告,大汗立即下令赦免喇嘛。又一次,喇嘛跟一位王妃爭路,竟把王妃拖下車輛,拳腳交集,大汗的反應仍是下令赦免喇嘛。對高階層統治者還是如此,居於最下層的漢人,可以推斷出所承受的蹂躪。

 

由於喇嘛教在元朝得到寵遇,蕃僧在元朝國內的地位日益提高。這些人自恃能為蒙古帝王祈禱行願,恃恩恣行,成為“色目人”中勢力最大的一夥兒。忽必烈即位不久即頒詔書,下令各級官員、軍隊對藏僧“皆不准欺淩,不准攤派兵役、賦稅和勞役”。密宗的殿舍,金牌使者也不能占宿,更不准向喇嘛廟“索取飲食和烏拉差役”,並且詳細列明密宗寺廟不能佔用的財產名目。

     

   至於施捨賞賜方面,元朝皇帝對密宗僧人的濫賞,數目之巨,駭人心目。僅忽必烈對八思巴一人的賞賜,就令當時的漢人大臣感慨:“國家財賦,半入西蕃。

 

而且,元朝基本上每位皇帝即位前,都要接受形式繁瑣的藏傳佛教儀式,“先受佛戒,方正大寶。”由此,元朝皇帝對藏僧賜物賜田,不計其數。舉例來講,據“虞集大護國仁王寺恒方碑”記載,這一處寺廟,就在大都城外擁有水地近三萬頃,陸地三萬五千傾,並佔有山林湖泊魚蕩竹場等二十九處;泰定帝時,大天源延寺在吉安、平江二地就有一千多畝田為“永業”;元文宗時代,川地的大承天護聖寺,一次就獲賜十六萬九千多頃土地為“永業”。與之相較,雲南一地,建孔子廟為學校,元廷僅拔地五頃。沒過幾年,這五頃地仍為當地的大德寺所侵奪。

     

由於地位尊崇,有地可圖,藏僧來內地也絡繹不絕。元朝大德年間,藏地每年平均有千名僧人來內地,其中除一些奉召為帝王宗室做佛事外,不少人是來中原和江南販運貨物求財的。他們往返的巨額費用不僅元朝要“報銷”,連交通工具都是元朝全程提供。由於販運貨物數目巨大,每年都累死驛馬無數。為此,元朝的漢臣痛心疾首地講:“佛以清淨為本,而僧徒貪慕貨利,一事所需,金帛無算。生民脂膏,縱其所欲。(此輩)又複畜養妻子,行不修法,適足以褻慢天神。比來佛事愈煩,累朝享國不永。”實為悲切之語。特別可惡的是,不少藏僧身佩金虎圓符,“絡繹道路,騶騎數百,驛舍至不能容。”氣焰囂張之外,還常常霸佔民房,逼淫婦女,沒有一點佛家子弟氣象。

  

可笑的是,元朝統治者,不僅帝王宗室男子受戒,妃主及貴臣妻妾,也常常延詔帝師入家中“受戒”。“其夫自外歸,聞娘子受戒,則閉戶不入。”如此,“受戒”竟成為貴族婦女與番僧淫亂的絕佳藉口,蒙古王公往往戴大綠帽也不悟。

 

元代還有一個怪現象是喇嘛公開地蓄妓納妾。如《元史·星吉傳》載:

 

“有胡僧曰小住持者,服三品命,恃寵橫甚,數以事淩轢官府,星吉命掩捕之,得妻女樂十有八人。”此僧人不但任官,還畜養妻妾達十八人,可謂荒唐!

 

又元世祖曾命楊璉真加為江南釋教總統,他竟然“受人獻美女寶物無算”。更有甚者,當時的西番和尚竟敢公開入民宅姦污婦女,“泰定二年,西台禦史李昌言:

“曾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迫逐男子,姦污女婦。”這當然是元代統治者崇信喇嘛教,縱容番僧的結果。

 

妃王寡居者,間數日,則親自赴堂受戒,往往恣其淫佚,名曰‘大佈施’,又曰‘以身佈施。”(《草木子》)。

 

這些大和尚平日酒肉不離口,營養豐富,吃嘛嘛香,身體特棒,自然踴躍興奮地“為淫民服務”,滿足那些寡居久曠的貴族婦女欲求。由此,他們又會得到更多的物質回報。“為其徒者,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薰灼,延于四方,為害不可勝言。”

 

最囂張時,不僅藏僧敢從監獄搶人,連宗王王妃也敢因爭道而拉之下馬,痛打惡罵,膽大包天。“事聞,詔釋不問”。連貴族妃子被毆打,皇帝尚不予過問,無論平民百姓矣。

 

喇嘛受到形勢的鼓勵。他們在街上很少買東西,只徑行奪取。一個柴販曾向大都(北京)留守長官(留守)李壁伸訴,李壁正在處理時,眾喇嘛已手執木棍,呼嘯而至,把李壁摔倒痛毆。李壁向大汗控告,大汗立即下令赦免喇嘛。元文宗時,還頒旨令:“凡民毆西僧者,截其手;詈(罵)之者,斷其舌”,對藏僧袒護至極。

 

番僧中最惡者,當屬楊璉真加。忽必烈時代,此人被任命為“江南釋教總統”。這位楊璉真加“怙恩橫肆,勢焰爍人,窮驕極淫,不可具狀”。他最大的“功勞”,是在元世祖默許下,發掘南宋諸帝陵寢。窮刨深掘後,楊璉真加盜盡南宋陵墓內的珍寶,然後把諸帝屍骨混在一起,又雜置牛馬枯骨埋於地下,上築一塔,名曰鎮南塔。而且,密宗習俗,“得帝王骷髏,可以厭勝致富”,所以,南宋諸帝的頭蓋骨,均被楊“總統”挖出鑲金嵌銀當成潔器和酒器。特別是宋理宗屍體,由於傳說中他嘴裏有大粒夜明珠,被楊璉真加派人倒懸於樹上,瀝幹水銀後,遍剖胸腔頭部,探找那只大珠子。除南宋諸帝陵外,楊“總統”連南宋舊臣的墳墓也不放過,共掘墳一百一十一處,徹頭徹尾一個“掘墳賊”。杭州任上,楊璉真加“受人獻美女寶物無算,且攘奪盜取財物,計金一千七百兩、銀六千八百兩、玉帶九、玉器大小百十有一、雜寶貝五十有二、大珠五十兩、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錠、田二萬三千畝,私庇平民不輸公賦者二萬三千戶(賦稅直接交他)……”這些“罪狀”,只是他貪瀆的很小一部分,“他所藏匿未露者不論也”。對此,元廷的處理也只是“籍其妻孥田畝”,抄家了事,沒過多久就把楊璉真加放了。現在,杭州靈隱寺內那些山上不倫不類的石佛像,皆是當年楊“總統”的傑作。

  

而元武宗本人也是喇嘛教的狂熱信徒,表面上,元武宗尊孔,他于大元年(1308年)七月派人祭祀孔子,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令全國遵行孔教。至大二年元月,武宗又下詔,提高孔廟祭祀規格。而實際上,這些姿態不過是做給元帝國統治下的漢民族看的,而眾多的喇嘛這時在帝國的土地上卻任意橫行。

 

  實際上在當時的蒙古統治者看來,漢人除了供給他們固定的田賦外,沒有什麼別的用處,因此將公民分為四等的做法直至元朝滅亡,都沒有什麼大的更改。而對喇嘛就不一樣了,海山曾經下詔說:“凡毆打喇嘛的,砍斷他的手。凡詭罵喇嘛的,割掉他的舌頭。”幸而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極力反對,才收回成命。

 

元朝自忽必烈之後,藏密喇嘛教深刻元朝中央政府,元朝歷代君王均接收喇嘛教宗教教導。元朝君王及其傢眷,必須受戒皈依喇嘛教,成為喇嘛教弟子。

 

尤其忽必烈自己,更是如斯。即位之先,即有蒙戒九次之說;忽必烈便位後,為鞏固受元帝國對吐蕃的統亂,將喇嘛教薩迦五祖八念巴封為國師、總領天下釋學。並頒《珍珠詔書》以示尊敬。國師至京,復返授戒,皇後亦然,並且頒詔天下君民齊受喇嘛“佛”戒。

 

元朝王室崇奉喇嘛教,勢必影響其施政方略。早在忽必烈所封喇嘛國師八思巴時代,忽必烈就專設【總制院】,領之於帝師八思巴,專管全國釋教和蕃地事務。人們只知藏區政教合一,殊不知元朝中央政府事實上早已是僧尼與吐蕃之政合一。

 

八思巴死(1280年)後,到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戊子),院使桑哥還嫌其位不尊,以“總制院統西番諸宣慰司軍民財粟,事體甚重,品秩宜尊”為由,奏改為【宣政院】。

 

【宣政】之名,源於唐時吐蕃來朝見於宣政殿故。【宣政院】之職,大緻為二:一為僧尼之政;一為吐蕃軍民事務。自從改制【宣政院】之後,豈但品秩大大提高,而且與中書費、樞密院、御史台一樣享有院政官司人“自為選”之特權!凡僧尼之訟,也自行處理,無須御史台過問。此外,還有單獨用兵之機。這使得擁有中心人事、行政、司法大權的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根原不能或很多能夠插手【宣政院】大小事務,中央權力架空,形成國家體制對【宣政院】所統之喇嘛僧事務和蕃地事務沒有監控空間,勢必會造成宣政院及其所統勢力範圍之不法行為。如《新元史》193本傳記載:

 

【……宣政院……恃寵怙威,公行賄賂。僧敘詞訟數倍民間,如惡盜殺人不法事往往見告】

 

 由於藏密喇嘛教在元朝過於受寵,以及喇嘛掌權的宣政院權勢顯赫,本已備受尊崇的喇嘛僧尼階層更加得勢,喇嘛僧人目無法紀,影響社會治安、破壞國傢法度之事時有發生。《元典章》記載云:

 

 【照得各處僧道衙門所設書吏、貼書、祗候曳刺人等俱無定額,多係無賴潑度過經日斷之人,不惟影佔戶役,僧道被擾多端。各街門已行革罷,切恐又於路府州縣營求勾當,侵漁百姓,非理生事。】

 

史載元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宴”,尤其喜歡讓十六宮女戴上象牙佛冠、全身披上纓絡、穿著大紅銷金長短裙等衣飾,打扮成“佛菩薩相”隨著奏樂跳起“十六天魔舞”。這種舞蹈只有內宮及臣屬之中受“秘密戒者”才能參與觀賞,上行下效,“十六天魔舞”開始流行於民間,例如在“浙西”、“浙東”地區亦可看到,甚至傳及西北的邊陲。

 

 

2014 年 02 月 06 日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佛教與當時儒、道等宗教的比較與看法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4:55 下午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佛教與當時儒、道等宗教的比較與看法

 

  貞觀二十二年春季,玄奘大師費盡勞苦自印度請回的《瑜伽師地論》凡一百卷,終告譯訖。玄奘大師隨即將這部由彌勒菩薩所造的論奉請太宗過目,太宗讚嘆佛法之深奧,非己所知,故有;『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況佛教幽微,豈能仰測。』之語,太宗閱後,欣然為其新譯諸經作序,即〈大唐三藏聖教序〉。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可以發現,太宗在讀完《瑜伽師地論》後,對於釋道儒三教,有著很懇切的心得,深感儒道九流難與佛法互較短長,實際上並不認同當時世俗普遍認為的『三教齊致』之看法:

 

帝又問法師:「比翻何經、論?」

答:「近翻《瑜伽師地論》訖,凡一百卷。」

帝曰:「此論甚大,何聖所說?復明何義?」

答曰:「論是彌勒菩薩說,明十七地義。」

又問:「何名十七地?」

答:「謂五識相應地,意識相應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及舉綱提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遣使向京取《瑜伽論》。《論》至, 帝自詳覽,覩其詞義宏遠,非從來所聞,嘆謂侍臣曰:朕觀佛經譬猶瞻天望海,莫測高深。法師能於異域得是深法,朕比以軍國務殷,不及委尋佛教。而今觀之,宗源杳曠,靡知涯際,其儒道九流比之,猶汀瀅之池方溟渤耳。而世云三教齊致,此妄談也。」

2013 年 10 月 07 日

太虛大師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20 上午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釋太虛(1890181947317),俗名呂沛林,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中國浙江崇德(今桐鄉),著名佛教僧人、哲學家。

 

《中國現時密宗復興之趨勢》中說:

“複次、如藏蒙喇嘛之來華傳密也,形服同俗,酒肉公開,於我國素視爲僧寶之行儀,棄若弁髦!提倡者迷著既深,先喪其辨別真僞是非之心。……又、世間俗人肉食則勸令茹素,而妄稱爲活佛之喇嘛輩,則日非殺生不飽,且謂由殺生可令解脫。嗚呼!此非印度殺生祠神之外道耶?若然者,則彼喇嘛應先互相殺害以成解脫,或迷著盲從者應先請喇嘛殺而食之,何尚靦顔食息人間也?噫!長此以往,密法之真制未窺,妙果未獲,而佛制祖規之尊嚴掃地,遺害人心,深堪危懼!”

 

據《太虛大師年譜》記載,當年法尊法師將月稱的《入中論》翻譯成漢文,太虛大師閱讀以後,專門寫作《閱<入中論>記》,對其中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破斥月稱的“中觀”學說。《太虛大師年譜》如下:

1943年)十月四日,(太虛)大師《閱<入中論>記》脫稿。月稱之《入中論》,法尊於三十年譯出,大師曾爲刪潤。是論高揚中論空義而專破唯識;大師不忍唯識之被破,乃明唯識而一一反難之。評《入中論》爲:“功過互見而瑜不掩瑕” “(《入中論》)由於大乘法契悟者咸成了義,不應僅執契一類機所說之空獨爲了義而擯他說,遮閉聖教諸多勝方便門。則雖能開顯一派宗論義,亦將功過互見而瑜不掩瑕矣!”

 

這就是說,在民國三十二年,太虛大師的弟子法尊法師譯出月稱的《入中論》。在《入中論》譯成漢語以前,漢地的佛教界只知道《入中論》是密宗很有著名的一部論著,但是都不知道《入中論》所講的內容。等太虛大師閱讀《入中論》後,見月稱這部“大論”,卻是以應承派觀點,專破世尊所說的唯識經典的;不得不連夜著作《閱<入中論>記》,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而一一反難之。

 

除自所宗中觀論外(除月稱所曲解的《入中論》以外),概謗余宗爲亂造之理,如外道邪教,則應除所宗中論外更無五乘、三乘、一乘等之佛法!此種褊狹之胸襟,實出部派之惡諍……猶使中國之佛徒不習印度部諍者,竟莫能想像其何以橫惡如此!習印度部諍者,乃知大毗婆娑醜詆大天具造五逆,而分別功德論則推崇爲唯一菩薩,過情失實,乃其鬥諍慣風;印度之佛法由此而衰滅,不足驚尤不應學也!”“則知(月稱寫作)《入中》破他(世尊的唯識經典),但爲舌辯遊戲,無當正悟,樂著內諍,卒難獨佔全勝,徒令外道乘隙,盡滅佛法,故諸佛子應不爲此!”

 

太虛大師在著作中明確地指責月稱的《入中論》誹謗世尊的唯識經典,只是舌辯遊戲,無當正悟,最終令印度的佛教毀於外道之手。密宗之徒,每每鼓吹“顯教是學密的基礎”。密宗之內,最強調學習顯教理論的是密宗黃教的宗喀巴,對於如是違背佛教經典的邪著《入中論》,卻當作最究竟最了義的“中觀”來學習,由此密宗宗喀巴所說的“顯教佛法”理論的正確性,可想而知了!

 

太虛大師享年五十九歲,故此篇虛大師在晚年五十五歲,對於月稱邪師《入中論》之嚴厲破斥,不僅是針對自身研究唯識之立場而有所抵觸,同時也是與佛經菩薩論典有所乖離,故予以破斥,況虛大師只批判月稱的《入中論》(應成派中觀思想)卻從不批判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的中觀論述,此乃因虛大師見月稱邪師以「中觀」爲口號,但 本質上卻是無因論之斷滅外道見之思想,如此否定大乘了義法,自然受到虛大師及我等正法弟子的破斥!是故虛大師在晚年對西藏密宗的評論,足以顯示虛大師意識到了自己早年被誤導,以偈文謬贊宗喀巴之大過失,故於晚年所作之補救,如此知錯能改者,令吾等學習及讚歎。

 

太虛大師在《論即身成佛》第二部分“二破謬”中,破斥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論時說:

甲、破執定肉身之變相爲即身成佛之謬。凡起種種方便,修諸善業而進趣菩提者,惟此五蘊身;起種種謬執,作一切非法而墮諸魔外者,亦惟此五蘊身,以一切施作,皆不離乎身故。如人能由一方法修成一種禪定起神通,即可現出種種異相,若佛相、菩薩相、天魔、鬼神相等等。而傳密教至日本之空海師,相傳嘗現毗盧佛相,於是彼宗徒牢執此爲密宗即身成佛之謬據。殊不知若定執其肉身能現佛相爲即身成佛,則諸精靈妖怪亦能現此種種之神異。……可見天魔等亦能現佛相、菩薩相,若以其身現佛即是成佛,則:此魔應是佛,能現佛相故……此等謬執,混同魔外,學佛者不可不破。

 

乙、破咒印加持各身分爲即身成佛之謬密教有加持五臟六腑等身分之種種咒印,謂可使現前肉身變爲金剛佛體。當修此咒印時,口誦真言,手結密印,心觀字種,加持一一身分。然由此令想見此身是法界諸法聚,而法界諸法亦不外我身,固未嘗非一觀行方便,若即執定此身已非凡體,已成爲佛——即身成佛,則爲謬執。”

 

太虛大師在《梵網經與千缽經抉隱》中如是評判:

“密宗的經,所說大都甚奇誕,益後出的益怪特!如去年在北平、班禪所傳的時輪金剛法,雖亦說源出釋尊,然與釋尊當時在印度之說法無關,乃由另一神秘的香拔拉國中相承而來,故亦非日密傳說之南天鐵塔系所能範圍。且西藏謂各經咒各有從釋尊以來傳承之上師,則南天鐵塔或亦不過大日經之龍智、善無畏系一流的傳統,甚或竟同禪宗靈山拈花、多子塔傳法之取重當世信仰的一種傳說,並無何正確的經典根據。”

 

故太虛大師又言:「殊不知密教乃佛所說之魔受化經──即大毘盧遮那成佛經、及金剛頂經等……。蓋密之所依即為天魔鬼神──若執金剛、歡喜天及羅剎、夜叉、牛鬼蛇神──而佛轉化天魔鬼神以成為佛之。」

 

太虛大師言:「欲界特盛之貪莫過淫欲,最重之惡莫過忿殺,──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極兇工具亦莫過淫殺,而無上密宗即以淫殺為大修行法則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衛,最污穢之物亦成上供,可謂極乎煩惱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實現此無法非大總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乾屎橛,道在屎溺,則更何足怪哉!」

大唐西域記 小感 其四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9:15 上午

大約當時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旦因自責其言語或文章違背真理時,割去自己的舌頭以懺悔愆尤,或許是一種責難自己的選項,如:

 

『龍窟東北大林中,行七百餘里,渡殑伽河,北至迦奢布羅城,周十餘里,居人富樂。城傍有故伽藍,唯餘基址,是昔護法菩薩伏外道處。此國先王扶於邪說,欲毀佛法,崇敬外道。外道眾中召一論師,聰敏高明達幽微者,作偽邪書千頌,凡三萬二千言,非毀佛法,扶正本宗。於是召集僧眾,令相摧論。外道有勝,當毀佛法;眾僧無負,斷舌以謝。是時僧徒懼有退負,集而議曰:「慧日已沈,法橋將毀,王黨外道,其可敵乎?事勢若斯,計將安出?」眾咸默然,無竪議者。護法菩薩年在幼稚,辯慧多聞,風範弘遠,在大眾中揚言贊曰:「愚雖不敏,請陳其略。誠宜以我疾應王命。高論得勝,斯靈祐也;徵議墮負,乃稚齒也。然則進退有辭,法、僧無咎。」僉曰:「允諧。」如其籌策。尋應王命,即昇論座。外道乃提頓綱網,抑揚辭義,誦其所執,待彼異論。護法菩薩納其言而笑曰:「吾得勝矣!將覆逆而誦耶?為亂辭而誦耶?」外道憮然而謂曰:「子無自高也。能領語盡,此則為勝,順受其文,後釋其義。」護法乃隨其聲調,述其文義,辭理不謬,氣韻無差。於是外道聞已,欲自斷舌。護法曰:「斷舌非謝,改執是悔。」即為說法,心信意悟。王捨邪道,遵崇正法。』

 

  當時外道興盛,正見已衰,佛教徒因知見不足而經常為外道所攻訐,若所處國家的國王支持外道,則形勢更加險峻。猶如故事中該國國王崇敬外道,作謗法之論文,達三萬兩千字。欲貶毀佛法,自高己宗,故而推舉具有辯才者,欲向佛教徒辯論。論敗者,則斷舌謝愆。當時僧眾畏懼,相互議論而言:『智慧之日業已落沉,法脈之橋行將頹毀,國王又親附外道,如何能夠對抗呢?事態到達了這樣的地步,又有甚末對策呢?』此時,大眾咸皆默然,沒有能夠提出應對的辦法者。

 

  當時護法菩薩年紀尚輕,辯才智慧見聞皆優勝他人,其風範弘廣遠近,在僧眾中發表言說:『末學雖然並不聰敏,但請容許末學提出一個辦法。應該讓末學儘快地承應國王的命令,與外道辯論。若辯法獲勝,則是諸佛菩薩冥祐所致;若辯論失利,則眾人以我年紀尚輕,不會過度地責難末學。如此無論勝敗,皆有託辭,對佛法與僧眾而言,不會產生過失。』僧眾皆同意了這樣的辦法以後,令護法菩薩接受國王的旨意,而昇座與外道展開辯論。

 

  辯論旋即展開。外道乃執持其錯誤之見解,提出其中重點險要處,宣揚自己的論述。護法菩薩聽完外道所發表的言說以後,笑著回答:『我已經贏得這場辯論了!你是要預期我的言詞而宣述你的遁詞呢?還是為了你那荒謬的言論而宣說呢?』外道驚愕地說:『你無須傲慢!能夠真正地領會我法之意涵而予以完全地辯正,這才能算是辯勝,你應接受我的論述,然後分別辨識其義理才是。』護法菩薩於是隨著外道提問,分別講述佛法義理,其文辭理路皆無錯繆,神情與心境皆不受動搖。外道聽聞復法菩薩的宣說以後,於其義理,自知虧負,便想要自斷其舌。護法菩薩說:『割截舌頭,非真懺悔;改正錯執,方為悔悟。』隨即為眾人說法,令其心生信解,瞭悟正法之意涵。於是國王等人捨棄邪見,尊崇正法矣。

 

對於最初世尊舍利的去向,西域記中亦有所交代:

 

『 現足側有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也,是八王分舍利處。前建石柱,刻記其事。佛入涅槃,後涅疊般那已,諸八國王備四兵至,遣直性婆羅門謂拘尸力士曰:「天、人導師,此國寂滅,故自遠來,請分舍利。」力士曰:「如來降尊,即斯下土,滅世間明導,喪眾生慈父。如來舍利,自當供養,徒疲道路,終無得獲。」時諸大王遜辭以求,既不相允,重謂之曰:「禮請不從,兵威非遠。」直性婆羅門揚言曰:「念哉!大悲世尊忍修福善,彌歷曠劫,想所具聞,今欲相凌,此非宜也。今舍利在此,當均八分,各得供養,何至興兵?」諸力士依其言,即時均量,欲作八分。帝釋謂諸王曰:「天當有分,勿恃力競。」阿那婆答多龍王、文隣龍王、醫那鉢呾羅龍王復作是議:「無遺我曹。若以力者,眾非敵矣。」直性婆羅門曰:「勿諠諍也,宜共分之。」即作三分,一諸天,二龍眾,三留人間,八國重分。天、龍、人王,莫不悲感。』

 

佛入涅槃以後,各國興兵而至,希望能夠分得佛陀舍利。最初,拘尸力士拒絕各國國王要求,國王見軟言無用,擬興兵強奪,拘尸力士屈服於兵威,欲將舍利分成八份。此時天帝向諸國王告曰:『天界也應當有分,諸王等勿憑恃著兵力而欲競奪之。』此刻龍王等眾亦站出來想要分得一份舍利,故曰:『別遺漏了我們啊!若想要憑藉力量的話,你們大眾都不會是我們的對手』於是 佛舍利便被分成三份,一份天眾、一份龍眾、一份留在人間,而留在人間的這一份再由八個國家所重新分配。

 

佛教聖地鹿野苑在西域記中也有所紀錄,並留下了鹿野苑稱呼由來的故事情節。在故事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也,鹿野的名稱,乃由此而興。該公園目前仍存在。根據維基的敘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令五位尊者實證解脫道,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在接下來的雨季中, 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庫底精舍,僧團逐漸擴大到六十人左右,後來 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在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玄奘大師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並見證著鹿野苑當時的盛況。

 

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黑汝嘎(Heruka)與度母(Tara)的古迹,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也表示此時的佛教已遭受印度教化的密教的染汙了,自此以後,印度佛教正法的力量逐漸衰敗,漸次為印度教與密教的勢力所李代桃僵,在玄奘大師回歸中國以後,印度的正法基本上已經逐漸消滅,祖師們陸續往生至東土震旦之後,反而使得中國的正法開啟了序幕…。12世紀後期,鹿野苑遭突厥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對應著印度正法的沒落。

 

而鹿野苑的故事緣由大抵如西域記所述:

 

『其側不遠,大林中有窣堵波,是如來昔與提婆達多俱為鹿王斷事之處。昔於此處大林之中,有兩群鹿,各五百餘。時此國王畋遊原澤,菩薩鹿王前請王曰:「大王校獵中原,縱燎飛矢,凡我徒屬,命盡茲晨,不日腐臭,無所充膳。願欲次差,日輸一鹿。王有割鮮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迴駕而返。兩群之鹿,更次輸命。提婆群中有懷孕鹿,次當就死,白其王曰:「身雖應死,子未次也。」鹿王怒曰:「誰不寶命!」雌鹿歎曰:「吾王不仁,死無日矣。」乃告急菩薩鹿王。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之子!吾今代汝。」遂至王門。道路之人傳聲唱曰:「彼大鹿王今來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馳觀。王之聞也,以為不誠。門者白王,王乃信然。曰:「鹿王何遽來耶?」鹿曰:「有雌鹿當死,胎子未產,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聞歎曰:「我人身鹿也,爾鹿身人也。」於是悉放諸鹿,不復輸命,即以其林為諸鹿藪,因而謂之施鹿林焉。鹿野之號,自此而興。』

 

  中國向有月兔的傳說,劉向在《五經通義》中曾謂:「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古時也經常性地用兔來形容月亮,在許多文化中,特別是在東亞(中國、臺灣、日本、朝鮮)的民間傳說和阿茲特克神話中,常塑造成用研杵搗研缽的形象。在中國神話中,月兔在月宮陪伴嫦娥並搗藥,而在日本和韓國,月兔則是在上面製造麻糬。《本生經》中記載:狐、獺、猴、兔每天到修道者處聽道。某年天旱,修道者欲遷,四獸慾挽留各自尋找食。兔子自忖無能為力,於是自投火中,把自己作為食物。修道者顯露帝釋天真身,將兔繪於月上,作為紀念。西域記中也有記載印度的月兔傳說:

 

 『烈士池西有三獸窣堵波,是如來修菩薩行時燒身之處。劫初時,於此林野,有狐、兔、猨,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飢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猨於林樹,採異華菓,俱來至止,同進老夫。唯免空還,遊躍左右。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猨狐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獨無相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狐、猨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狐、猨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歹*又)/食]。」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復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猨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咸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後人於此建窣堵波。』

 

  修學佛法,當以信根為基礎,信根不具足時,雖大善知識在側,亦無從獲得利益。吾等自阿難尊者的一則故事中,可以分辨:

 

『濕吠多補羅伽藍東南行三十餘里,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窣堵波,是尊者阿難陀分身與二國處。阿難陀者,如來之從父弟也,多聞總持,博物強識,佛去世後繼大迦葉住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陀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歎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於是去摩揭陀國,趣吠舍釐城,度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陀王聞阿難去,情深戀德,即嚴戎駕,疾驅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釐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鬪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

 

  尊者阿難,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云「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阿難是淨飯王的兒子、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人稱「多聞第一」。

2013 年 09 月 24 日

大唐西域記 小感 其三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4:29 下午

在維基百科中,無著菩薩,生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小乘化地部出家為僧 ,修行空觀,但一直無法領悟。後得到中印阿踰闍國彌勒的教導,悟入大乘空觀 ,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傳統上認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無著菩薩所造之論有:《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釋義》、《金剛般若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

 

無著,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在化地部出家,為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識宗)創始人。在整個佛教歷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世親菩薩,亦譯天親,音譯婆藪槃豆、伐蘇畔度,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為無著之弟。即《俱舍論》之作者。又作天親。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五世紀頃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憍屍迦第二子。與其兄無著(梵 Asavga)初於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毘婆沙論》。四年後歸國,為眾講毘婆沙,並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師初抨擊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所說。後以無著之方便開示,始悟大乘之理,轉而信奉、弘揚大乘要義。其論著與注釋之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之基礎。重要著述有俱舍論三十卷、攝大乘論釋十五卷、十地經論十二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廣百論、菩提心論、三十唯識論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無量壽經優波提舍等四十多種。

 

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有相當之篇幅介紹以上兩位菩薩:

 

『城西南五六里大菴沒羅林中,有故伽藍,是阿僧伽(唐言無著)菩薩請益導凡之處。無著菩薩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菴沒羅林西北百餘步,有如來髮、爪窣堵波。其側故基,是世親菩薩從覩史多天下見無著菩薩處。

  無著菩薩,健馱邏國人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誕靈利見,承風悟道,從彌沙塞部出家修學,頃之迴信大乘。其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業,博聞強識,達學研機。無著弟子佛陀僧訶(唐言師子覺)者,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賢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其後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時諸異學咸皆譏誚,以為世親菩薩及師子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門

人教授定法,燈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虛下降,即進階庭敬禮無著。無著曰:「爾來何暮?今名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命,往覩史多天慈氏內眾蓮華中生,蓮華纔開,慈氏讚曰:『善來廣慧,善來廣慧。』旋繞纔周,即來報命。」無著菩薩曰:「師子覺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繞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詎能來報?」無著菩薩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說妙法,義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受者無厭。」

 

  無著講堂故基西北四十餘里,至故伽藍,北臨殑伽河,中有塼窣堵波,高百餘尺,世親菩薩初發大乘心處。世親菩薩自北印度至於此也,時無著菩薩命其門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藍,遇而會見。無著弟子止戶牖外,夜分之後,誦《十地經》。世親聞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誹謗之愆,源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執銛刀,欲自斷舌。乃見無著住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諸佛所讚,眾聖攸宗。吾欲誨爾,爾今自悟。悟其時矣,何善如之?諸佛聖教,斷舌非悔。

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作是語已,忽不復見。世親承命,遂不斷舌。旦詣無著,諮受大乘。於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並盛宣行。』

 

  西域記中記載無著菩薩依定力夜晚上昇兜率天宮,接受了彌勒菩薩所造的《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菩薩大論,到了白天則依彌勒菩薩的教導,為大眾宣說大乘勝妙的法理。玄奘大師記載無著菩薩是 佛陀般涅槃一千年後出世,最初從小乘彌沙塞部(化地部)處出家修學,不久迴心大乘,成為大乘菩薩僧。無著菩薩的弟弟即是世親菩薩,如前所述,世親從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受業,學問廣博,在當時的印度也是享譽盛名的法師。當時,世親與無著的弟子獅子覺均想要在自己捨壽以後,能夠出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中修行,若誰先捨壽,得以化生至兜率天者,便要回報給仍在人間的同修們,以瞭解所言無虛,已生至兜率天故。故云:『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當相報語,以知所至。』後來無著弟子獅子覺先捨報,經過了三年都沒有下降人間回報。不久世親菩薩也捨報了,但經過了六個月仍毫無消息。當時諸外道咸皆譏諷,都說世親菩薩與獅子覺大概都流轉惡道,所以無法回報!爾後,一日無著菩薩在晚上七至九點恰為弟子講述定力之修持方法時,燈光忽被障蔽,天空放出光明,一位天仙從虛空中下降,即刻進前禮拜無著菩薩。無著問說:『你怎麼來得如此之晚?如今要如何稱呼你呢?』那位天人回答說:『自從人間捨報以後,便見到自己在兜率天彌勒菩薩的內院中的蓮花中化生,蓮花方才開敷,彌勒菩薩便向我讚嘆說:『來得好呀!廣慧!來得好呀!廣慧!』『我才旋繞彌勒菩薩周匝,便立刻下降回報你們。』無著菩薩問道:『那我弟子獅子覺呢?他現在何處?』天人回答:『我旋繞彌勒菩薩時,見到獅子覺在外院的天人眾中,耽著於欲樂,自己都無暇理會我們,善護自己的道業了!如何能向你們報告呢?』無著菩薩復言:『你能夠如願往生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座下,此事甚善!而彌勒菩薩之相貌如何?演說什麼樣的佛法呢?』天人回答:『彌勒菩薩的相貌之殊勝,是言語所不能宣講的。菩薩所演說的妙法,旨義與人間無異,但菩薩勝妙之音聲,清新舒暢、溫和淡雅,聽聞者皆忘卻疲倦,受持者也毫無厭倦。』

 

    最初,世親修行小乘,對大乘法義不甚信解。哥哥無著為了度化弟弟,指示弟子在夜晚於世親居住寺院外的窗戶旁邊,誦念《十地經》。世親在房間內聽聞無著弟子所誦持的經典後,感悟過往之過失。自言:『甚深妙法,昔所未聞,誹謗之愆,源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斷。』即手持利刃,預備要自斷舌頭。此時見到無著菩薩站在旁邊勸告說:『這大乘法教,乃是實相真理之所在,大乘是諸佛所讚嘆之法,眾聖賢所歸仰之宗。我無時不想要勸解你,而你如今自己感到悔悟。悔悟得正是時候阿!有什麼善法比起懺悔還要更為優勝的呢?諸佛之聖教,並不是藉由割斷舌頭而能達到懺悔之目的,過往你以舌謗毀大乘,如今依舊以舌讚揚大乘,補過自新,還是一件善事阿!若是閉口絕言,又有什麼利益呢?』無著菩薩語罷忽然消失不見。世親菩薩接受了哥哥無著的建議,於是自斷其舌。早上面見無著時,便讚嘆接受大乘了!爾後世親菩薩深入研究,造了許多解釋大乘的論說,有百餘部之多,皆盛行一時。

2013 年 09 月 23 日

大唐西域記 小感 其二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3:29 下午

慢能障道,以輕慢之心不能順服善知識故。然夫末法之世,貢高我慢者,大多心思粗重,種現行時,不能自悉,慢心長養,無能自斷。其人既不反求諸己,又不深究經論,以世間法掩覆勝義,膺斷常見視為解脫,更反謂善知識之苦心勸解為愚癡、邪魔者,已是末法之常態也。學人應世,正見者寡,邪見者眾,同見者寡,異見者眾,知己者寡,怨己者眾,前途漫漫,舉足罔措。然其悲願所致,挽邪佞於狂瀾兮,濟苦懸之惴呻,殫精竭慮,猶未能已,其心思之鬱,可謂極矣!偶然又豈無:『黨援之眾,難競大義,群迷之中,難辯正論』之感乎?西域記中傳載的一則故事,可為後人慢心深重者引以為鑒:

『大城南四五里,至小伽藍,僧徒五十餘人。昔瞿拏鉢剌婆(唐言德光)論師於此作《辯真》等論,凡百餘部。論師少而英傑,長而弘敏,博物強識,碩學多聞。本習大乘,未窮玄奧,因覽《毘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紀,成小乘執著。又製俗書數十餘部,非斥先進所作典論。覃思佛經,十數不決,研精雖久,疑情未除。時有提婆犀那(唐言天軍)羅漢,往來覩史多天。德光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以神通力,接上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天軍謂曰:「慈氏菩薩次紹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業,如何不屈?」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誨。然我具戒苾芻,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樂,非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非所宜。」菩薩知其我慢心固,非聞法器,往來三返,不得決疑。更請天軍,重欲覲禮。天軍惡其我慢,蔑而不對。德光既不遂心,便起恚恨,即趣山林,修發通定,我慢未除,不證道果。』

陋譯如下:

自秣底補羅國城都向南四、五里處,有一小寺院,其僧徒約五十餘人。過去德光(瞿拏鉢剌婆)論師曾在此地作《辯真》等論述,有百餘部之多。論師年少時英明睿傑,年長以後曠達敏捷,通博廣識、碩學多聞。德光論師原本習學大乘,然而不能通達其旨,後因讀覽《毘婆沙論》(按玄奘大師認為該論為覺使(佛陀馱婆)論師,於阿耶穆佉國製說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論》)退失大乘心而修學小乘法,因而著作十餘部論說,意圖破壞大乘法體,變成了一位執著於小乘的修行人。又著作世俗文章十餘部,非難過去先賢所作之典論。深思佛經之義理,無法心得決定,雖然研究多時,無法破除其疑慮。當時有位天軍(提婆犀那)羅漢,曾從人間往來面詣兜率陀天(玄奘大師譯為史多天,大師認為當時俗稱的兜率他天是一種錯訛,應證明為史多天,但時人仍多稱為兜率陀天,且沿習之)。德光論師想要親自面見彌勒菩薩(慈氏菩薩),藉以解除他的疑惑。因此天軍羅漢以神通之力,接引德光論師至兜率天宮。德光論師面詣彌勒菩薩時,僅僅彎腰拱手,並不頂禮。天軍羅漢見狀,便向德光論師說:『慈氏菩薩摩訶薩於釋迦牟尼世尊後紹續佛位,你何以貢高,而不向菩薩頂禮致敬呢?』德光論師回答說:『尊者您的說法,實在指正得是。然而我是受了具足戒的比丘僧,乃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之樂,乃係天人,並非出家僧侶,要求我以僧寶身份向天人頂禮,恐怕並非合宜啊!』彌勒菩薩知道這位僧人慢心高固,非為聽受殊勝法義之道器,因而德光論師三次往返兜率陀天,依舊無法破除其疑慮。而德光第四次依舊欲請託天軍羅漢,以神通力晉見彌勒菩薩時,天軍羅漢厭惡其高漲的慢心,輕蔑其行而不予回應。德光遂無法再度面詣兜率陀天的彌勒菩薩摩訶薩了!德光因此升起嗔恨之心,隱遁山林,修持禪定,希望能藉由禪定功德發起神通,而能自行面見彌勒菩薩。但因慢心不能修除,始終無法修得神通。

德光論師雖然智力敏捷、通聞達問,然則自恃僧寶身份,貢高我慢,不願向彌勒菩薩禮拜,因而三次往返兜率天宮,竟一無所獲而還,寧非惜哉!德光論師初習大乘,不得入處,便歸向小乘,輕謗勝義,變成了一位執著於小乘法的修行者。玄奘大師特加篇幅於遊記中,無非是對這些不信大乘者的一種懇切的呼應,從這點可以看出,佛教修行人在一千多年前,唯習小乘,不解大乘的這種風氣,已經具備相當勢力矣,印度如此,在當時的中國何嘗不是如此。因而玄奘菩薩杖錫遐征、千里周折,引正法法脈於斯,拯眾生於無明幽冥之中,是有其時代背景的。當時印度學人,咸仰盛德,小乘學徒,號為解脫天(木叉提婆),大乘法眾,號大乘天(摩訶耶那提婆)。

這種輕視大乘法的僧人,並非德光論師所獨擅。玄奘大師紀錄了另一則故事,復令學人引以為鑒:

『德光伽藍北三四里,有大伽藍,僧徒二百餘人,並學小乘法教,是眾賢論師壽終之處。論師,迦濕彌羅國人也,聰敏博達,幼傳雅譽,特深研究《說一切有部毘婆沙論》。時有世親菩薩,一心玄道,求解言外,破毘婆沙師所執,作《阿毘達磨俱舍論》,辭義善巧,理致清高。眾賢循覽,遂有心焉。於是沈研鑽極,十有二歲,作《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凡八十萬言矣。所謂言深致遠,窮幽洞微。告門人曰:「以我逸才,持我正論,逐斥世親,挫其鋒銳,無令老叟獨擅先名。」於是學徒四三俊彥,持所作論,推訪世親。世親是時在磔迦國奢羯羅城,遠傳聲問,眾賢當至。世親聞已,即治行裝。門人懷疑,前進諫曰:「大師德高先哲,名擅當時,遠近學徒莫不推謝。今聞眾賢,一何惶遽?必有所下,我曹厚顏。」世親曰:「吾今遠遊,非避此子。顧此國中,無復監達。眾賢後進也,詭辯若流,我衰耄矣,莫能持論。欲以一言頹其異執,引至中印度,對諸髦彥,察乎真偽,詳乎得失。」尋即命侶,負笈遠遊。眾賢論師當後一日至此伽藍,忽覺氣衰,於是裁書謝世親曰:「如來寂滅,弟子部執

,傳其宗學,各擅專門,黨同道,疾異部。愚以寡昧,猥承傳習,覽所製《阿毘達磨俱舍論》,破毘婆沙師大義,輒不量力,沈究彌年,作為此論,扶正宗學。智小謀大,死其將至。菩薩宣暢微言,抑揚至理,不毀所執,得存遺文,斯為幸矣,死何悔哉?」於是歷選門人有辭辯者而告之曰:「吾誠後學,輕凌先達,命也如何?當從斯沒!汝持是書及所製論,謝彼菩薩,代我悔過。」授辭適畢,奄爾云亡。門人奉書至世親所而致辭曰:「我師眾賢已捨壽命。遺言致書,責躬謝咎。不墜其名,非所敢望。」世親菩薩覽書閱論,沈吟久之,謂門人曰:「眾賢論師聰敏後進,理雖不足,辭乃有餘。我今欲破眾賢之論,若指諸掌。顧以垂終之託,重其知難之辭,苟緣大義,存其宿志,況乎此論,發明我宗?」遂為改題為《順正理論》。門人諫曰:「眾賢未沒,大師遠迹,既得其論,又為改題,凡厥學徒,何顏受愧?」世親菩薩欲除眾疑,而說頌曰:「如師子王,避豕遠逝,二力勝負,智者應知。」眾賢死已,焚屍收骨,於伽藍西北二百餘步菴沒羅林中,起窣堵波,今猶現在。』

陋譯如下:

過去德光所在的寺院往北方三四里路,有大寺院。僧徒二百餘名,皆修學小乘法,此地乃眾賢論師壽終之處。眾賢論師乃印度迦濕彌羅國人,智聰敏捷、博物群達,自幼即享有清雅之聲名,特別地深入研究《說一切有部毘婆沙論》。當時的世親菩薩(世親大師原篤信小乘佛教,通達小乘十八部教義,認為大乘佛教非佛所說,後聽其兄無著弟子朗誦《華嚴經·十地品》而改信大乘),一心修學法道。尋求言辭外所難以達到的勝解,為破除毘婆沙論師之法執,著作《阿毘達磨俱舍論》,其辭義善達巧妙,道理直致清遠高深。眾賢論師讀過以後,發起了探究之心,於是深入鑽研十二年,著作了八十萬字的《俱舍雹論》。眾賢稱其言深致遠、窮幽洞微,便告訴門人說:『以我橫溢之才能,執持我所著作之正論,正好可以逐斥世親,抑挫其鋒芒,不讓這個老先生獨擅美名。』於是眾賢的幾位弟子拿著《俱舍雹論》來到世親處。世親當時在磔迦國奢羯羅城,聽聞眾賢將至的消息以後,開始整理行囊。門人見狀疑惑,向世親諫言:『大師您乃高德大哲,聲名傳頌當世,遠近學子莫不推崇大師。今日聽聞眾賢論師將至,竟如此憂惶畏懼?想必是有什麼不如人之處,令我等很感到困惑羞愧。』世親說:『我今日遠行,並不是為了迴避眾賢。我觀察國內(北印度磔迦國),沒有明瞻通曉者,對於真實義理,沒有人能夠辨別分清,也沒有人能裁決法義之真偽邪正。眾賢這位後進,其詭譎之辯術,猶如流水。我已衰老,無力執辯佛法正論。想要以一言來頹壞其錯誤執著者,就必須將眾賢引至中印度去,看看當地的長老與賢達們,是否能將其言論之真偽,審查明瞭,得以詳細地辨正其得失。』於是即刻命弟子整裝,便遠遊至中印地區。次日,眾賢來到磔迦國世親原本居住的那間寺院,忽然感覺氣力衰敗,覺悟前行之謬,於是著書向世親懺謝曰:『自如來寂滅以來,弟子們部派論諍激烈,皆宣稱所學為正統,理旨相符者則贊合,旨趣不合者則嫌憎。我以愚昧之資,褻承所學,閱讀您所著作之《阿毘達磨俱舍論》,其內容為破除毘婆沙論師之大義以後,便自不量力,窮究數年,著作此論,希望能扶挽宗門之學。但智慧淺薄卻來謀取遠大之目標,如今死期將至。菩薩您宣演精微之言說,發揚至真的道理,不毀壞我所執著之處,使得我的遺文得以保存,這是何等的幸運啊!身雖將死,又有什麼悔恨呢?』於是選擇弟子中具辭辯能力者而告知說:『我實在是後學,而輕凌先學賢達,這身命將受何報呢?大概就是像這樣子亡歿了罷!你拿著這封書信以及我所著作的論文,至世親菩薩處,代替我向他懺悔過失。』眾賢語罷,便亡故了。其弟子奉命持書信至世親的居所,向其說道:『我師父眾賢已經捨報,其遺言書信,欲向世親菩薩您懺悔過失。不敢指望其聲名是否因而喪失。』世親菩薩覽書閱論,沉吟良久,向弟子說道:『眾賢論師乃是一位聰敏的後進,於真實義理的部份,雖不能具足,但其言辭,尚有可取之處。我現在想要破斥眾賢的論述,易如反掌。但顧念其臨終之託,看重其困難通曉之言辭,姑且能夠緣附大義,保存我宗風宿昔之志趣,何況此論,是得以發揚我宗門者?』因此世親將《俱舍雹論》更改題目為《順正理論》。世親的弟子見到世親將眾賢的論文更改題目,於是諫言:『眾賢未亡時,大師您尚且因他而遠走中印,如今得到了眾賢的論文,又將他的題目給更改了,如此眾賢的弟子們有何面目來接受這樣的羞辱呢?』世親菩薩為了祛除眾人的疑惑,而說頌曰:『如獅子中的王者,為避開豬隻而遠離,但兩者之間的力量孰勝孰劣,有智慧的人應該要知曉啊!』眾賢論師死後,屍骨燒化後,於寺院西北方兩百餘步的菴沒羅林中,建立了舍利塔,如今尚在(表示近一千四百前的唐朝時代,尚有眾賢之舍利塔,如今不知是否安在)。

2013 年 09 月 10 日

大唐西域記 小感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5:16 下午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表格內文;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看完如來世尊、觀世音菩薩與玄奘菩薩的舍利以後,忽然對玄奘的著作感到興趣。這幾天趁便看玄奘大師所著(由其門人辯機筆受編撰而得)的《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才看到第五卷),其中有很多當時舍利塔(記中將舍利塔稱作『窣堵波』,許多窣堵波是由如來滅度百年後的阿育王所興建。正信佛教在印度滅亡以後,我想在印度,得以完整保存之窣堵波恐怕並不多見)所在的記載,經後人考據,頗具驗證,足見玄奘大師願力所至(當時西域強大,唐政府屢受突厥與吐蕃(TIBET就是西藏的音譯,該地地勢險惡,雖然西藏橫跨著從中國到印度的直線距離,但因地勢過於險峻,漢人在藏地九死一生,不能適應,因而當時玄奘大師無法直接自藏地到達西藏,而是從河南洛陽出發,經西安、甘肅敦煌、新疆吐魯番、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繞了好大一圈才到達印度)威嚇,因而封閉關口,重兵扼守,幾乎阻絕東(中國)、西(西域)之往來,除非經過政府同意,即便僧侶,亦不能隨意出國。因此當時玄奘大師其實是沒有經過政府許可,偷渡到印度的。在潛行印度以前,玄奘大師已經精通二乘,獲羅漢果,並破參明心了!但在當時的中國,無法提供明心以後之修學方法,只謂大事已畢,殊不知明心乃初入內門修行之契也。玄奘大師有感必須明瞭整個佛法之修行次第後,佛菩提道的進修,方有個入處,於是決定必須前往天竺,故而不顧當時政府禁令,先走再說!當然玄奘大師在印度學成以後,名盛震旦,當時的皇帝聽聞高僧大德要回國,足堪國之重寶,當時被通緝的過往歷史,也就視若流水矣)。因此這部玄奘大師行遍五印後的遊記,所言真實不虛。

 

這篇十餘萬字的遊記我雖然尚未讀完,不過《大唐西域記》言辭優美、演繹洗練,其中載有許多佛教故事與當地習俗,頗具可讀性。例如今日印度之名稱,即是玄奘大師所正名之。玄奘大師對當時印度的人情風俗、地形風貌、天文曆法、時間計算、氣候變化、建築構造、種性制度、服裝容貌、飲食習慣等皆有描述,並辨正先代對天竺語譯的一些錯誤,詳加解釋,是一部很可值得參考的古代著作: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糺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隨地稱國,殊方異俗,遙舉總名,語其所美,謂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迴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燭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明。苟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印度種姓族類群分,而婆羅門特為清貴,從其雅稱,傳以成俗,無云經界之別,總謂婆羅門國焉。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餘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丘陵舃鹵;東則川野沃潤,疇壠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夫數量之稱,謂踰繕那(舊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訛略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所載唯十六里。窮微之數,分一踰繕那為八拘盧舍。拘盧舍者,謂大牛鳴聲所極聞,稱拘盧舍。分一拘盧舍為五百弓,分一弓為四肘,分一肘為二十四指,分一指節為七宿麥,乃至蝨、蟣、隙塵、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析,析即歸空,故曰極微也。
  若乃陰陽曆運,日月次舍,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日遊在內,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一歲。又分一歲以為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一月
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呾羅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當此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謂頞沙荼月、室羅伐拏月、婆羅鉢陀月,當此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謂頞濕縛庾闍月、迦剌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謂報沙月、磨袪月、頗勒窶拏月,當此從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兩安居,或前三月,或後三月。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云坐
夏,或云坐臘,斯皆邊裔殊俗,不達中國正音,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推如來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槃日月,皆有參差,語在後記。

  若夫邑里閭閻,方城廣峙;街衢巷陌,曲徑盤迂,闤闠當塗,旗亭夾路。屠、釣、倡、優、魁膾、除糞,旌厥宅居,斥之邑外,行里往來,僻於路左。至於宅居之製,垣郭之作,地勢卑濕,城多壘塼,暨諸牆壁,或編竹木,室宇臺觀,板屋平頭,泥以石灰,覆以甎墼。諸異崇構,製同中夏。苫茅苫草,或塼或板,壁以石灰為飾,地塗牛糞為淨,時花散布,斯其異也。諸僧伽藍,頗極奇製。隅樓四起,重閣三層,榱梠棟梁,奇形彫鏤,戶牖垣牆,圖畫眾綵。黎庶之居,內侈外儉。隩室中堂,高廣有異,層臺重閣,形製不拘。門闢東戶,朝座東面。至於坐止,咸用繩床。王族、大人、士、庶、豪右,莊飾有殊,規矩無異。君王朝座,彌復高廣,珠璣間錯,謂師子床,敷以細[*],蹈以寶机。凡百庶僚,隨其所好,刻彫異類,瑩飾奇珍。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綵。男則繞腰絡腋,橫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總覆。頂為小髻,餘髮垂下。或有剪髭,別為詭俗。首冠花鬘,身佩瓔珞。其所服者,謂憍奢耶衣及[*]布等。憍奢耶者,野蠶絲也;叢摩衣,麻之類也;頷([+]嚴反)鉢羅衣,織細羊毛也;褐剌縭衣,織野獸毛也。獸毛細耎,可得緝績,故以見珍,而充服用。其北印度,風土寒烈,短製褊衣,頗同胡服。外道服飾,紛雜異製,或衣孔雀羽尾,或飾髑髏瓔珞,或無服露形,或草板掩體,或拔髮斷髭,或蓬鬢椎髻,裳衣無定,赤白不恒。沙門法服,唯有三衣及僧却崎,泥縛些(桑箇反)那。三衣裁製,部執不同,或緣有寬狹,或葉有小大。僧却崎(唐言掩腋。舊曰僧祇支,訛也),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泥縛些那(唐言裙。舊曰涅槃僧,訛也),既無帶襻,其將服也,集衣為襵,束帶以縚,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剎帝利、婆羅門清素居簡,潔白儉約。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其有富商、大賈,唯釧而已。人多徒跣,少有所履。染其牙齒,或赤或黑,齊髮穿耳,脩鼻大眼,斯其貌也。
  夫其潔清自守,非矯其志。凡有饌食,必先盥洗,殘宿不再,食器不傳;瓦木之器,經用必棄;金、銀、銅、鐵,每加摩瑩。饌食既訖,嚼楊枝而為淨。澡漱未終,無相執觸。每有溲溺,必事澡灌。身塗諸香,所謂栴檀、欝金也。君王將浴,鼓奏絃歌。祭祀拜祠,沐浴盥洗。

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曰剎帝利,王種也(舊曰剎利,略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曰吠奢(舊曰毘舍,訛也),商賈也。貿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戍陀羅(舊曰首陀,訛也),農人也。肆力疇壠,勤身稼穡。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婦人一嫁,終無再醮。自餘雜姓,寔繁種族,各隨類聚,難以詳載。』

 

其中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例如當時的人們是不食蒜的。若某家有人吞食蒜頭,可是要將他趕出城外的,因而吃蒜的人很稀有:

 

『蔬菜則有薑、芥、瓜、瓠、葷陀菜等;[+]、蒜雖少,噉食亦希,家有食
者,驅令出郭。』

 

又例如掌控風雨的龍,雖有大威力,但牠食物來源之一,是依靠禦行風雨,破壞農人莊稼以為食的(台灣颱風那麼多,應該算是龍的糧倉之一罷)。

 

『瞢揭釐城東北行二百五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即蘇婆伐窣堵河之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含凍,昏夕飛雪,雪霏五彩,光流四照。此龍者,迦葉波佛時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閑呪術,禁禦惡龍,不令暴雨,國人賴之,以稸餘糧。居人眾庶感恩懷德,家稅斗穀以饋遺焉。既積歲時,或有逋課。殑祇含怒,願為毒龍,暴行風雨,損傷苗稼。命終之後,為此池龍。泉流白水,損傷地利。釋迦如來大悲御世,愍此國人獨遭斯難,降神至此,欲化暴龍。執金剛神杵擊山崖,龍王震懼,乃出歸依,聞佛說法,心淨信悟,如來遂制勿損農稼。龍曰:「凡有所食,賴收人田,今蒙聖教,恐難濟給,願十二歲一收糧儲。」如來含覆,愍而許焉。故今十二年一遭白水之災。』

 

又如當時即有宗教直接COPY佛教的儀軌制法,嫖竊經典而據為己用,另興教派。有趣的是,這種李代桃僵的事情,千年不絕,如今尤有甚者,每令迷者淪墮,識者哀嘆。

 

『窣堵波側不遠,有白衣外道本師悟所求理初說法處,今有封記,傍建天祠。其徒苦行,晝夜精勤,不遑寧息。本師所說之法,多竊佛經之義,隨類設法,擬則軌儀。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威儀律行,頗同僧法。唯留少髮,加之露形,或有所服,白色為異,據斯流別,稍用區分。其天師像,竊類如來,衣服為差,相好無異。』

 

上週看到的舍利非常稀有,自然屬於一種寶物,這種寶物,非但人類想要,連屬於畜生道的龍族也想據為己有,如:

 

『新城東南十餘里,故城北,大山陽,有僧伽藍,僧徒三百餘人。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長可寸半,其色黃白,或至齋日時放光明。昔訖利多種之滅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隨利居。有一沙門,遊諸印度,觀禮聖迹,申其至誠。後聞本國平定,即事歸途,遇諸群象,橫行草澤,奔馳震吼。沙門見已,昇樹以避。是時群象相趨奔赴,競吸池水,浸漬樹根,互共排掘,樹遂蹎仆。既得沙門,負載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瘡痛而臥,引此僧手,至所苦處,乃枯竹所刺也。沙門於是拔竹傅藥,裂其裳,裹其足。別有大象,持金函授與病象,象既得已,轉授沙門,沙門開函,乃佛牙也。諸象圍繞,僧出無由。明日齋時,各持異果,以為中饌。食已,載僧出林,數百里外,方乃下之,各跪拜而去。沙門至國西界,渡一駛河,濟乎中流,船將覆沒。同舟之人互相謂曰:「今此船覆,禍是沙門;必有如來舍利,諸龍利之。」船主檢驗,果得佛牙。時沙門舉佛牙俯謂龍曰:「吾今寄汝,不久來取。」遂不渡河,迴船而去,顧河歎曰:「吾無禁術,龍畜所欺!」重往印度,學禁龍法。三歲之後,復還本國,至河之濱,方設壇場,其龍於是捧佛牙函以授沙門。沙門持歸,於此伽藍,而修供養。』

 

  這位沙門,由於大概沒有什麼神通,在河流中間,面對龍族的威嚇時,為保全船性命,只得屈服,謂此佛牙暫且寄放在你們這些龍手上,不久以後我自來取回,幸好沙門回去學習禁術,三年以後成功從龍的手中,取回佛牙,得以好好地回去供養。

 

  遊記又有菩薩破除迷信,減少庶民傷亡的紀錄,如:

 

『閻牟那河東行八百餘里,至殑伽河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餘里。水色滄浪,波流浩汗,靈怪雖多,不為物害,其味甘美,細沙隨流。彼俗書記,謂之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時執師子國提婆菩薩深達實相,得諸法性,愍諸愚夫,來此導誘。當是時也,士女咸會,少長畢萃,於河之濱,揚波激流。提婆菩薩和光汲引,俯首反激,狀異眾人。有外道曰:「吾子何其異乎?」提婆菩薩曰:「吾父母親宗在執師子國,恐苦飢渴,冀斯遠濟。」諸外道曰:「吾子謬矣!曾不再思,妄行此事。家國綿邈,山川遼敻,激揚此水,給濟彼飢,其猶却行以求前及,非所聞也。」提婆菩薩曰:「幽途罪累,尚蒙此水;山川雖阻,如何不濟?」時諸外道知難謝屈,捨邪見,受正法,改過自新,願奉教誨。』

 

  有外道認為他們國土附近的一條河,是一條福水,認為人有什麼罪孽,沐浴以後,便獲解除,若輕視自己的生命,自溺於河,可以升天享福,將死者的骸骨投入河中,可以不墮惡道,亡魂獲得拯濟。想想讓大家都投入河中,自殞性命,屍骨也投入河中,污穢河水,這是一種多麼無明的作法(但是21世紀的現代還是有這種作法的種種變形,其說法種種等等,不一而足,但迷信的基礎,卻皆一致,仔細想想,深自驚憟)。當時執師子國有位菩薩名喚提婆,為了破除這種可怕的迷信,來到河流旁邊,汲引著光,低頭反激溪水,行狀異於一般人。有人問道:『你的作為怎麼跟大家都不一樣呢?』提婆菩薩說:『我的父母家眷遠在執師子國,擔心他們飢渴,希望藉此來救濟他們。』外道說:『你真是謬誤啊!你不仔細想想,來做此等妄事,你們國家山川阻隔,距離遙遠,激揚這溪水,要來救濟你家眷屬的飢渴,這就像倒退走路而想要到達前方的目標,沒聽過這種說法。』提婆菩薩說:『因獲罪殃而落入幽冥惡道者,尚且能蒙此水利益,我家眷屬雖然有山川阻隔,怎麼會沒法兒救濟他們呢?』當時外道仍具智慧,立即發覺自己見解錯誤,於是棄捨邪見,向提婆菩薩懺謝,受持正法,遵奉教誨。

2013 年 09 月 05 日

佛說古來世時經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9:47 上午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 No. 044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張文明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44 [No. 26(66)]

佛說古來世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聞如是。一時佛遊波羅奈仙人鹿處。爾時諸比丘飯食已後。會於講堂而共講議。

設有長者所行平等。有淨戒比丘奉行真戒。來入其舍從受分衛。若復曰獲致百斤金。

何所勝乎。或有比丘報之曰。百斤千斤有益耶。熟思計之。奉戒比丘。遵修正真受其

分衛。念彼長者其福最上。於時賢者阿難律在彼會中。聞說法言。答報之曰。何但百

千。正使過此無極之寶。猶不及長者供養飯食真戒比丘。所以者何。憶念吾昔在波羅

奈國。穀米踊貴人民飢饉。我負擔草賣以自活。彼有緣覺名曰和里。來遊其國。我早

出城欲擔負草。爾時緣覺著衣持鉢入城分衛。中道吾負草還於城門中。復與相遇空鉢

而出。和里緣覺遙見吾來。即自念言。吾早入城此人出城。今負草還。想朝未食。吾

當隨後往詣其家。乞可以適飢。我時擔草自還其舍下草著地。顧見緣覺追吾之後如影

隨形。我時心念。朝出城時見此緣覺入城分衛。而空鉢還。想未獲食。吾當斷食以奉

施之。即持食出長跪授之。身安隱具。願上道人愍傷受之。時緣覺曰。穀米飢貴人民

虛饑。分為二分。一分著鉢一分自食。爾為應法耳。身報之曰。唯然聖人白衣居家。

炊作器物食具有耳。徐炊食之早晚無在。道人願受加哀一門。時彼緣覺悉受飯食。吾

因是德七反生天為諸天王。七反在世人中之尊。因此一施。為諸國王長者人民群臣百

官所見奉事。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所見供養。衣被飲食牀褥臥具病瘦醫藥

。自來求吾。吾無所望。初生在家為釋種子。諸藏踊出金銀珍寶不可勝計。及餘財物

無能限者。棄家損業行作沙門。假使爾時知其道人緣覺道成。廣大其心福不可量。於

是頌曰。

 吾曾擔負草  貧窮傭以活 

 供養於沙門  和里緣覺稱 

 因斯生釋種  號曰阿難律 

 吾便於歌舞  鼓琴瑟笛成 

 吾時見導師  正覺勝甘露 

 即發欣歡心  出家為沙門 

 便知本宿命  前世所更歷 

 在彼忉利天  受安則七反 

 於彼七此七  計終始十四 

P. 2

 在天上世間  未曾至惡道 

 得知人去來  生死之所趣 

 雖在於彼樂  不如聖道甘 

 以五品定意  寂然為一心 

 洗除結眾垢  道眼覩清淨 

 所用故出家  在家損其業 

 其願以合成  以具足佛教 

 亦不樂於生  亦不樂求死 

 初不擇其時  寂然定其志 

 維耶竹樹間  吾命盡於彼 

 在於竹樹下  滅度而無漏

  爾時世尊道耳徹聞。阿難律比丘為眾比丘自說宿命。本所更歷福德之報。從定室

出詣講堂坐比丘前。告諸比丘。汝等共會何所講論。諸比丘曰。吾等普會各論罪福善

惡所歸。賢者阿難律。自說宿命所興德本。佛告諸比丘。汝等以說過去世事。復欲聞

如來講說當來之本。諸比丘曰。唯然世尊。今正是時。應為比丘說當來法。聞則奉持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當來之世人當長命壽八萬歲。

此閻浮提人民熾盛五穀豐賤。人聚落居鷄鳴相聞。女人五百歲乃行嫁耳。都有三病老

病大小便。有所思求。爾時有王號曰為軻。主四天下為轉輪聖王。治以正法。自然七

寶金輪白象紺馬明珠玉女之婦藏臣兵臣。王有千子勇猛多力姿容殊勝。降伏他兵。治

四天下。不加鞭杖刀刃不施。行以正法人民安隱。王有四車皆七寶成。其輪千輻高三

十二丈。其車甚高威光巍巍。在上舉幡令一切布施眾生。飯食衣被牀臥車乘香華燈火

。供養沙門道人及貧窮者。惠施訖竟。以家之信棄國捐王。捨家學道行作沙門。時族

姓子所以慕道。下其鬚髮身被法衣。獲于無上淨修梵行。究竟佛教。現在自然成六神

通。生死為斷所作已辦了名色本。

  爾時賢者比丘在會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我當來世當為

軻王乎。主四天下自然七寶而有千子。治以正法廣施一切。出家學道成無著慧耶。於

是世尊呵詰比丘。咄愚癡子。當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言我來世為轉

輪聖王貪於七寶。千子勇猛然後入道。佛告比丘。汝當來世得為軻王主四天下。廣施

一切出家成道。佛告比丘。後來世人其命增長八萬歲。當有世尊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

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如我今也。天上天下諸天梵

釋。沙門梵志莫不歸伏從受道教。普說法化上中下。善分別其義清修梵行。普興道化

猶如我今也。其清淨教流布天上天下莫不承受。其比丘眾無央數千。

  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

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是世尊

P. 3

讚彌勒曰。善哉善哉。乃施柔順廣大之慈。欲救無數無極之眾。乃興斯意欲為當來一

切唱導。亦如我今也。汝當來世即當成佛。號曰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

衣來。當賜彌勒比丘。阿難受教。即往取奉授世尊。世尊取已便與彌勒。謂彌勒言。

取是法衣以施眾僧。所以者何。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世間人多所饒益。救以至德。

彌勒即以奉眾僧。時魔波旬心自念言。沙門瞿曇。為諸比丘講當來世。今我欲往亂其

法教。魔即時往於世尊前。以偈頌曰。

 我想爾時人  體柔髮姝好 

 眾寶瓔珞身  頭戴珠華飾

  於是世尊言。今魔波旬故來到此欲亂道教。佛即報魔。以偈頌曰。

 爾時世人民  無著狐疑斷 

 蠲除生死網  事辦無穿漏 

 於彌勒佛教  淨修於梵行

  於是天魔復以偈頌。報世尊言。

 我想爾時人  體衣文鮮明 

 栴檀以塗身  莊嚴其身首 

 於城雞頭末  軻王之治處

  於是世尊以偈報魔曰。

 爾時人至誠  無我無所受 

 不用珍異物  心無所貪著 

 在於彌勒世  清修於梵行

  魔人以偈復報佛言。

 我想爾時人  貪寶好飲食 

 便工於歌舞  但樂鼓琴瑟 

 在於雞頭末  軻王之所處

  時佛以偈復報魔言。

 彼人度無極  壞網無所拘 

 禪定行平等  欣然無所著 

 魔波旬當知  汝以投於地

  爾時魔波旬心自念言。如來神聖已知我所住興滅。憂愁不樂羞愧而去。佛說是時

莫不歡喜

2013 年 08 月 20 日

轉載:太虛和尚開示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36 上午

  釋太虛(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俗名呂沛林,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中國浙江崇德(今桐鄉),著名佛教僧人、哲學家。

 

《中國現時密宗復興之趨勢》中說:

“複次、如藏蒙喇嘛之來華傳密也,形服同俗,酒肉公開,於我國素視爲僧寶之行儀,棄若弁髦!提倡者迷著既深,先喪其辨別真僞是非之心。……又、世間俗人肉食則勸令茹素,而妄稱爲活佛之喇嘛輩,則日非殺生不飽,且謂由殺生可令解脫。嗚呼!此非印度殺生祠神之外道耶?若然者,則彼喇嘛應先互相殺害以成解脫,或迷著盲從者應先請喇嘛殺而食之,何尚靦顔食息人間也?噫!長此以往,密法之真制未窺,妙果未獲,而佛制祖規之尊嚴掃地,遺害人心,深堪危懼!”

 

據《太虛大師年譜》記載,當年法尊法師將月稱的《入中論》翻譯成漢文,太虛大師閱讀以後,專門寫作《閱<入中論>記》,對其中的錯誤觀點進行批判,破斥月稱的“中觀”學說。《太虛大師年譜》如下:

(1943年)十月四日,(太虛)大師《閱<入中論>記》脫稿。月稱之《入中論》,法尊於三十年譯出,大師曾爲刪潤。是論高揚中論空義而專破唯識;大師不忍唯識之被破,乃明唯識而一一反難之。評《入中論》爲:“功過互見而瑜不掩瑕” “(《入中論》)由於大乘法契悟者咸成了義,不應僅執契一類機所說之空獨爲了義而擯他說,遮閉聖教諸多勝方便門。則雖能開顯一派宗論義,亦將功過互見而瑜不掩瑕矣!”

 

這就是說,在民國三十二年,太虛大師的弟子法尊法師譯出月稱的《入中論》。在《入中論》譯成漢語以前,漢地的佛教界只知道《入中論》是密宗很有著名的一部論著,但是都不知道《入中論》所講的內容。等太虛大師閱讀《入中論》後,見月稱這部“大論”,卻是以應承派觀點,專破世尊所說的唯識經典的;不得不連夜著作《閱<入中論>記》,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而一一反難之。

 

“除自所宗中觀論外(除月稱所曲解的《入中論》以外),概謗余宗爲亂造之理,如外道邪教,則應除所宗中論外更無五乘、三乘、一乘等之佛法!此種褊狹之胸襟,實出部派之惡諍……猶使中國之佛徒不習印度部諍者,竟莫能想像其何以橫惡如此!習印度部諍者,乃知大毗婆娑醜詆大天具造五逆,而分別功德論則推崇爲唯一菩薩,過情失實,乃其鬥諍慣風;印度之佛法由此而衰滅,不足驚尤不應學也!”“則知(月稱寫作)《入中》破他(世尊的唯識經典),但爲舌辯遊戲,無當正悟,樂著內諍,卒難獨佔全勝,徒令外道乘隙,盡滅佛法,故諸佛子應不爲此!”

 

太虛大師在著作中明確地指責月稱的《入中論》誹謗世尊的唯識經典,只是舌辯遊戲,無當正悟,最終令印度的佛教毀於外道之手。密宗之徒,每每鼓吹“顯教是學密的基礎”。密宗之內,最強調學習顯教理論的是密宗黃教的宗喀巴,對於如是違背佛教經典的邪著《入中論》,卻當作最究竟最了義的“中觀”來學習,由此密宗宗喀巴所說的“顯教佛法”理論的正確性,可想而知了!

 

太虛大師享年五十九歲,故此篇虛大師在晚年五十五歲,對於月稱邪師《入中論》之嚴厲破斥,不僅是針對自身研究唯識之立場而有所抵觸,同時也是與佛經菩薩論典有所乖離,故予以破斥,況虛大師只批判月稱的《入中論》(應成派中觀思想)卻從不批判龍樹菩薩、世親菩薩的中觀論述,此乃因虛大師見月稱邪師以「中觀」爲口號,但 本質上卻是無因論之斷滅外道見之思想,如此否定大乘了義法,自然受到虛大師及我等正法弟子的破斥!是故虛大師在晚年對西藏密宗的評論,足以顯示虛大師意識到了自己早年被誤導,以偈文謬贊宗喀巴之大過失,故於晚年所作之補救,如此知錯能改者,令吾等學習及讚歎。

 

太虛大師在《論即身成佛》第二部分“二破謬”中,破斥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論時說:

甲、破執定肉身之變相爲即身成佛之謬。凡起種種方便,修諸善業而進趣菩提者,惟此五蘊身;起種種謬執,作一切非法而墮諸魔外者,亦惟此五蘊身,以一切施作,皆不離乎身故。如人能由一方法修成一種禪定起神通,即可現出種種異相,若佛相、菩薩相、天魔、鬼神相等等。而傳密教至日本之空海師,相傳嘗現毗盧佛相,於是彼宗徒牢執此爲密宗即身成佛之謬據。殊不知若定執其肉身能現佛相爲即身成佛,則諸精靈妖怪亦能現此種種之神異。……可見天魔等亦能現佛相、菩薩相,若以其身現佛即是成佛,則:此魔應是佛,能現佛相故……此等謬執,混同魔外,學佛者不可不破。”

 

乙、破咒印加持各身分爲即身成佛之謬。密教有加持五臟六腑等身分之種種咒印,謂可使現前肉身變爲金剛佛體。當修此咒印時,口誦真言,手結密印,心觀字種,加持一一身分。然由此令想見此身是法界諸法聚,而法界諸法亦不外我身,固未嘗非一觀行方便,若即執定此身已非凡體,已成爲佛——即身成佛,則爲謬執。”

 

太虛大師在《梵網經與千缽經抉隱》中如是評判:

“密宗的經,所說大都甚奇誕,益後出的益怪特!如去年在北平、班禪所傳的時輪金剛法,雖亦說源出釋尊,然與釋尊當時在印度之說法無關,乃由另一神秘的香拔拉國中相承而來,故亦非日密傳說之南天鐵塔系所能範圍。且西藏謂各經咒各有從釋尊以來傳承之上師,則南天鐵塔或亦不過大日經之龍智、善無畏系一流的傳統,甚或竟同禪宗靈山拈花、多子塔傳法之取重當世信仰的一種傳說,並無何正確的經典根據。”

 

故太虛大師又言:「殊不知密教乃佛所說之魔受化經──即大毘盧遮那成佛經、及金剛頂經等……。蓋密之所依即為天魔鬼神──若執金剛、歡喜天及羅剎、夜叉、牛鬼蛇神──而佛轉化天魔鬼神以成為佛之。」

 

 

轉載 虛雲老和尚開示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28 上午

釋虛雲(1871年8月26日-1959年10月13日),中國近代禪宗高僧。中國曹洞四十七代,臨濟四十三代,雲門第十二代,法眼第八代,溈仰第八代。其禪功和苦行倍受稱贊,以一身而兼禪宗五宗法脈,整頓佛教叢林,興建名剎,為現代中國禪宗傑出代表。

 

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挂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們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 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嗔癡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祇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 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祗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曆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捨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 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 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 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 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一月十八日晚在重慶慈雲寺開示   

現在與大眾隨便閒談。開示二字。愧不敢當。因為虛雲連自 己都未明白。豈敢謬教他人。佛教開示。場合很多。如叢林坐香。班首輪流開示。觀音七念佛七等亦複如是。但拜懺不同打七。禮懺須五體投地。三業清淨。不能加 以雜言亂語。故懺壇上不說開示。禮懺時須觀著「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今頂禮觀音前。感應道交自實現。」以能禮之心。禮所禮之佛。諦觀能禮之 心。現在未來過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則如來藏本有體性。自然髮露。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都是雙遮雙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們大家都是佛子。處此水深火熱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彈就是飛機。真屬不幸。但不 幸中還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來勾當。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可是現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們此時祗好放下一切。檢點身心。以身為苦本。心為罪 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從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 是皆以修身為本。」現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關係。於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義。完全不懂。最近達識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災。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當局發心啟建護國息災大悲道場即此意也。從前法會是常造的。甚麼十輪金剛法會等等。我也記不得許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來甚多。而政府特別加以崇敬。其意甚遠。是否政府特別信仰。不得而知。惟對於中原青衣僧徒。則時加種種壓迫。毀廟逐僧。不一而足。本來青黃二教。均佛弟子。後人以居華東者。在日本為東密。居華西者。在西藏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國風行一時。以為特長處。能發種種神通變化。可是閑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是不成的。虛雲化食人間。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過。我是凡夫。沒有神通。不會變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過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 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須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內。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屬用功之過程。豈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契無住真理。此類人們。佛謂之可憐憫者。現在幾位大心菩薩。發願為國息災。修大悲懺法。邀虛雲來此主持。我們大家要精誠一致。當自己事來做。護國息災功德。此是人人應當做的。我們拜懺。稱揚聖號。最靈感的觀音。於此土最有緣。但心若不誠。亦不能感應。如誠心稱名。觀音無不尋聲救苦。楞嚴經二十五聖。惟觀音菩薩妙證圓通。文云。「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眾生同一悲仰。觀音有大無畏。三十二應列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念六十二億恒沙法王子聖號。與念觀音一聲相等。這部大悲懺。是四明法智大師所修。其悲願不可思議。其感應力亦不可思議。載籍甚詳。不可忽也。朝於斯。夕於斯。五體投地。三業清淨。能斷殺盜淫貪瞋癡。變十惡為十善。便符懺法妙理。並鬚髮四大宏願。將他人香花。莊嚴自己福慧。何樂而不為。說是假。行是真。今天將佛法大概說一說。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貴。自然感應。最後講一段故事你們聽聽。清代康熙帝時。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黃衣僧來。帝甚崇之。命師招待。師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廣大。時適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將雨水取來。是青蛙尿耳。試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均須識取。不然被其所轉。走入魔道了。請大眾留心。   

 

一月十九日開示   

菩薩們。這個法會。虛雲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過堂。還要應酬佛事。辛苦萬分。晚上還要請各位念佛。聽開示。豈不是打閑岔嗎?內中有點說不出的意思。所謂諸佛菩薩。難滿眾生願。因為有許多居士。在法會中想聽開示。但昨天我也說過。拜懺與打七不同。沒有講開示的必要。他們發心。也很難得。我現在不是虛雲。變成虛名了。說不出來的話。我已曾同當家師說過。這次法會。討各位受辛苦些。當自己事做。如他方打淨七。天天無休息時間。這邊常住。田無一塊。瓦無一片。不應酬佛事不成功。應酬佛事。不能打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還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時講一講。以便居士們過河回家。但拜懺四十九人。不能停聲。換人亦不停聲。常住最忙。這二十四人不可下壇。所謂開示者。開即開啟。示即表示。講為人之善惡。開顯本來面目。但這面孔無大小方圓聖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視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盡凡情。別無聖 解。學道的人。須真實。不可掛羊頭賣狗肉。但向己求。莫從他覓。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說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國。而多國。展轉變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楞嚴二十五門。各證圓通。故云方便有多門。歸源無二路。自己擇一門為正行。餘者為助行。須福慧雙修。單福則屬人天有漏。單慧則為狂徒。修行不斷殺心。臨終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見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學密宗即吃肉。實可悲痛。 完全與慈悲心違背。孟子都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何況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悅我心意。貪一時之口福。造無邊之罪惡。何取何捨。何輕何重。每見出家釋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講我就無話不說。望大家共勉之。   

 

二月一日在貴陽黔明寺開示   

虛雲這次奉政府首長。及諸位大居士邀請。赴渝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路過此地。因時間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訪問訊。諸請原諒。現在因修理汽車機件。來與各位談談。各位都是老參上座。對於佛法已有相當研究。用不著我來饒舌。可是你們一定要我來說。又不得不說幾句。現在世界相爭相殺。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熱之中。所謂「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廣妙和尚弘揚佛法。普度眾生。虛雲此次得與各位相會一堂。因緣非偶。但虛雲不過比各位空長幾歲。其他自問無足取。民國創立。信教自由。政府本著國父遺教。疊經明令頒佈。試觀異教如天主耶穌回教均在政府保護下。何以我國遍處毀廟逐僧的事。有冤無處訴。此點大家想想。他們毀廟逐僧。固然不對。但物必自腐而後蟲生。現在佛門弟子。多將自己責任放棄。不知道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須條件。若能認真修持。自然會感化這班惡魔。轉為佛門護法。現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諸佛遭殃。霸廟宇。逐僧徒。他們不知道和尚不好。與廟宇何干。如黨員不好。與全黨無干一樣。如謂和尚不好。便要毀及廟宇。那麼黨員不好。豈不是要拆毀黨部。此種道理。我們希望眾人明白。我們大家總要各出一隻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說貴州人顧貴州佛法。須知佛教是整個的。人不分冤親。地不分疆界。方為真正大同主義。還要知到自己生死大事。更為要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進。切勿空過此生罷。

2013 年 08 月 08 日

當「罵政府」成為全民運動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8:29 上午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http://iekweb2.iek.org.tw/ieknews/Client/newsContentHistory.aspx?industryno=0&nsl_id=31be185304704926be27489b09dea3ce

坊間曾有過一個電視節目,扮演廣播主持人的男聲評論國事、家事、八卦事之後,就會有個嗲氣的女聲以「這一切攏是阿共仔的陰謀」收尾。最近在核四公投 闖關、服貿協議攻防、狂犬病捲土重來、陸軍下士洪仲丘冤死案激化下,透過媒體所呈現的台灣社會,「罵政府」儼然成為全民運動。微妙的是,世代不同罵法不 同,多方對照,往往很容易得出下列結論:「這一切攏是政府的不對!」

 民主社會,民意監督政府理所當然,但問題之一是:「當真凡事都是政府的錯?」;問題之二是:「罵政府者就一定有理?」;問題之三則是:「民粹真能代表民意?民意又必然是施政的依歸?」

 如果這股「罵政府」風潮是基於愛深責切,朝野良性激盪,形成正向循環,實為國家之幸。然而,倘若「罵政府」的風潮是刻意藉機深化意識型態對立、操弄階級與省籍鬥爭,再搭配電子媒體腥羶渲染,製造社會不安,甚至心存「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想望,則實為國家之不幸。

 畢竟台灣社會走到今日民主法治的階段,是幾世代人流血流汗的成果,但如果各方罵紅了眼、罵失了分寸,任何擦槍走火都可以燎原。屆時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野陣營即使再重新執政,接手的也將是一個千瘡百孔、互信全無的社會,又何喜之有?

 我們之所以在「罵政府」的主流論述之外,苦口婆心提醒各方節制,實有鑑於近年台灣社會「感性凌駕理性」,不信任民主法治,反而崇尚移民初期的俠義精神,最終極可能走上偏鋒。此種發展,讓人深以為憂。

  針對問題一,馬政府當然不夠好,既不擅判斷時機,又不善應變危機,它是當代民主政府平庸化的典型,卻絕非特例。再者,近來不少輿論嘲笑馬政府既沒有日本安 倍政權勇射三箭的氣魄,也沒有南韓李明博與朴槿惠政府大步走出去的格局。但別忘了,日本是浪擲了20年的失落歲月,折翼了14位首相(包括安倍第一任), 才盼到臥薪嘗膽的安倍強勢回鍋;更何況,安倍經濟學勝敗猶在未定之天。至於朴槿惠,則是在其父朴正熙遇刺身亡後30餘年間,深入民間經營,才創造了今日公 主回歸青瓦台的傳奇。

 台灣國小外交弱,但若說馬政府跨步卻走不出去,並不公允。目前台灣護照享有逾130個國家與地區免簽/落地簽,可惜 在藍綠內鬥氛圍中,此類外交成就並未獲得應有的掌聲。馬政府也想學朴槿惠的前任李明博積極洽簽FTA(自由貿易協定),但簽了一個對方讓利的ECFA、一 個相對低階的服貿協議,就已陷入爭議漩渦難以自拔,因此延宕了其他FTA的談判時程,實難全部歸諸於政府單方面的錯。

 國民黨在綠色執政的八年間,的確沒能像安倍那般,擘劃好再執政的振興藍圖。如今在藍營重新掌權的五年間,綠營是否做好完善的再執政的強國大計?這才是台灣兩黨政治令人憂心的癥結所在。

  針對問題二, 馬政府打腫臉充「大政府」,民間從企業到個人,也懷抱著政治可以(也應該)解決所有問題的期待。因此,人民希望民生物資只跌不漲,只要漲價就是政府的錯, 即使明知是市場供需使然。出口企業希望匯率只貶不升,只要貶不過對手韓國,就是政府的錯,即使明知產業轉型升級才是正辦。

 罵政府者未必有理,但除了少數官員如央行總裁彭淮南敢據理力爭,直言匯率維持動態穩定是為「沉默的大眾」著想,上位者如馬總統卻自以為凡事先道歉,才是「明君」所當為,殊不知反而因此成為「理盲濫情」的一員;討好了百姓,寵刁了人民,也弱化了政府的領導力。

 針對問題三,政府為選票討好人民,容易被聲音大的「民粹」所牽引。媒體食髓知味,對諸多內情複雜的案件未審先判、名嘴誇大指導辦案,閱聽人因此血脈賁張。

  公民運動的策劃者則以為受害者伸張正義為名,揚言沒有真相(而且必須是他們認定的真相)就不罷休,甚至將發動台灣版的茉莉花革命,立委諸公因此配合「輿 情」火速修法。然而,茉莉花革命源自北非民眾對強人極權統治、人身自由長期受限的積怨,台灣情況完全不同,人民享有言論與集會結社的高度自由,又豈能相提 並論。

 我們要再度強調,政府理當接受民意監督,透過網路串聯的公民運動,更是推進民主社會益趨成熟的動力之一。然而,公民動員有其淺碟 性,容易流於感性,因此在達到喚起輿論視聽的作用後,就必須讓位給法制與專業,進行理性的處理與判斷。當然,執政者更須勇於承擔,在傾聽民意的同時,拿出 實際的作為,展現政績,帶領國家持續邁步前進。

2013 年 07 月 29 日

大乘密嚴經 節錄

Filed under: 未分類,佛典相關 — handapon @ 11:28 上午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建立品第六〕: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譬如明月現眾國土。世間之人見有虧盈。而月體性未嘗增減。藏識亦爾。普現一切眾生界中。性常圓潔不增不減。無智之人妄生計著。若有於此能正了知。即得無漏轉依差別。此差別法得者甚難。如月在雲中性恒明潔。藏識亦爾。於轉識境界習氣之中而常清淨。如河中有木隨流漂轉。而木與流體相各別。藏識亦爾。諸識習氣雖常餘俱不為所雜。諸仁者。阿賴耶識恒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諸仁者。一切眾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險難之處。阿賴耶識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眾生無始時界。諸業習氣能自增長。亦能增長餘之七識。由是凡夫執為所作能作內我。諸仁者。意在身中如風速轉。業風吹動遍在諸根。七識同時如浪而起。外道所計勝性微塵自在時等。悉是清淨阿賴耶識。諸仁者。阿賴耶識由先業力及愛為因。成就世間若干品類。妄計之人執為作者。此識體相微細難知。未見真實心迷不了。於根境意而生愛著。』

2013 年 06 月 10 日

G6PD缺乏症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40 上午

 蠶豆症又稱「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缺乏症」(G6PD deficiency)世界約130百萬人口有X-染色體基因缺損,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先天性代謝疾病,平均每一百個新生兒中,就有三個病例,大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
  G6PD存在人體紅血球內,它在人體內協助葡萄糖進行新陳代謝,而在此過程中產生一種保護紅血球的物質,以對抗某些特別的氧化物;患此症的人,因缺乏這種酵素,當某些特定的氧化物質侵入身體後,若血球被破壞使紅血球容易受到破壞而發生溶血,其血紅素易被氧化,如程度嚴重即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例如:藥物、蠶豆及感染病原,會造成氧化紅血球,即會產生溶血現象。

溶血的症狀
    臉色蒼黃、疲累、食慾差、黃疸(眼白及皮膚均變黃),茶色尿(尿色較深如茶般)。
嚴重時,可能會昏迷、呼吸窘迫、心臟衰竭,甚至休克及意識昏迷而有生命危險,常需緊急輸血以挽救性命。
患此症的小孩在新生兒期比正常新生兒容易出現較嚴重的新生兒黃疸症。使其生命變短,紅血球易溶血。

遺傳原因
  正常人每一個細胞內均有23對(即46個)染色體,而每一個染色體又由許多的基因所組成,其中第23對為性染色體,它決定人的性別,男性由一個X及一個Y所組成(即XY),女性則由2個X所組成(即XX)。
  控制合成G6PD的基因,即位於X性染色體上。人類體內的染色體,有一半是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由於形成此症的異常基因是位於X染色體上,因此女性若帶一個不正常的X染色體,另一個正常的X染色體即會彌補此缺陷,故不易發病,或症狀較輕微。至於男性,因只有一個X染色體,因此只要獲得一個異常的X染色體即會得病。
  有關此症的遺傳方式,若母親為帶因者,父親正常,則第二代的男孩中,有一半的機率完全正常,另一半的機率患有此症;女孩有一半的機率完全正常,另一半的機率為帶因者。由圖顯示,男性患孩若與正常女孩結婚,則其下一代的男孩均正常,女孩則均為帶因者,女性帶因者,若與正常男性結婚,則下一代的男孩,有一半機率罹此病,女孩則有一半機率帶因。

預知遺傳率
    G6PD缺乏症已為政府對新生兒篩檢的項目之一,因此若家族中已出現一個病例,可藉由患孩及其父母做進一步的抽血檢查,而預知家族中其他新生小孩或自己的下一胎罹病或帶因的機率,如此還可注意到養育環境的安排,並提早警覺新生兒黃疸,而及早給予治療與預防。

 
注意事項
*不隨意服藥,所有藥物均需經由醫師處方。
*避免吃蠶豆及其製品(如蠶豆酥)或含氧化劑之食品。
*衣櫥及廁所不可以放荼丸(臭丸)。
*不要使用龍膽紫(紫藥水)。
*假若發現有黃疸或貧血(臉色蒼白)或尿液呈暗紅色或茶色現象-速帶往醫院診

  治。
*看病時,應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患有此症,並出示G-6-PD缺乏症備忘卡。

確知患有G6PD缺乏症時,最好能隨身攜帶G6PD缺乏症備忘卡,如此將有助於迅速而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避用藥物
解熱及止痛劑:
Aspirin亞氏匹寧,Acetanilide, Acetophenetidin(Phenacetin), Antipyrine, Aminopyrine(Pyramidon), Acetanilid, p-Aminosalicylic acid
抗生素:
磺胺劑Sulfonamides (Sulfanilamide), choramphenicol, sulphones, Nitrofurantoin, Furazolidone, PAS, Sulfacetamide(Sulamyd),Salicylazosulfapyridine(Azulfidine),Sulfapyridine,Sulfacetamide(Gontanol), Thiazolesulfone
硝基夫喃類:
(Nitrofurans):Nitrofurantoin(Furadantin)、Nitrofurazone(Furacin)、urazolidone(Furoxone)
維他命:
維他命C (ascorbic acid), 維他命K1
抗瘧藥物:
如Choroquine, Primaquine, Mepacrine, Pamaquine(Plasmoquinum), Pentaquine, Plasmoquine
其他:
Methylene blue(甲機藍)、Naphthalene(Moth Balls ,Methylene blue)、Nalidixic acid(Negacide)、Phenylhydrazine、Toluidine bIue、Trinitrotoluene、Quinidine、Dimercaprol龍膽紫(紫藥水)Probenecid
中藥:
川蓮,蠟梅花,牛黃…(可能還些未研究清楚)

2013 年 05 月 26 日

PHOTO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0:28 上午

PHOTO

2013 年 03 月 21 日

馬鳴菩薩傳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06 上午

馬鳴菩薩傳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長老脇弟子也。時長老脇勤憂佛法入三昧觀。誰堪出家廣宣

道化開悟眾生者。見中天竺有出家外道。世智聰辯善通論議。唱言若諸比丘。能與我

論議者。可打揵椎。如其不能。不足公鳴揵椎受人供養。時長老脇。始從北天竺欲至

中國。城名釋迦。路逢諸沙彌。皆共戲之。大德長老與我富羅提。即有持去者。種種

嫐之輒不以理。長老脇顏無異容恬然不忤。諸沙彌中廣學問者。覺其遠大疑非常人。

試問其人觀察所為。隨問盡答而行不輟足。意色深遠不存近細。時諸沙彌具觀長老德

量沖邃。知不可測倍加恭敬。咸共侍送。於是長老脇。即以神力乘虛而逝到中天竺。

在一寺住問諸比丘。何不依法鳴揵椎耶。諸比丘言。長老摩訶羅。有以故不打也。問

言何故。答言。有出家外道善能論議。唱令國中諸釋子沙門眾。若其不能與我論議者

。不得公鳴犍椎受人供養。以有此言是故不打。長老脇言。但鳴犍椎。設彼來者吾自

對之。諸舊比丘深奇其言。而疑不能辨。集共議言且鳴犍椎。外道若來。當令長老任

其所為。即鳴犍椎。外道即問。今日何故打此木耶。答言。北方有長老沙門。來鳴犍

椎非我等也。外道言。可令其來。即出相見。外道問言。欲論議耶。答言然。外道即

形笑言。此長老比丘形貌既爾。又言。不出常人。如何乃欲與吾論議。即共要言。却

後七日。當集國王大臣沙門外道。諸大法師於此論也。至六日夜長老脇。入于三昧觀

其所應。七日明旦大眾雲集。長老脇先至即昇高座。顏色怡懌倍於常日。外道後來當

前而坐。占視沙門容貌和悅志意安泰。又復舉體備有論相。便念言將無非是聖比丘耶

。志安且悅又備論相。今日將成佳論議也。便共立要若墮負者當以何罪外道言若負者

當斷其舌。長老脇言此不可也。但作弟子足以允約。答言可爾。又問誰應先語。長老

脇言。吾既年邁故從遠來。又先在此坐理應先語。外道言亦可爾耳。現汝所說吾盡當

破。長老脇即言。當令天下泰平大王長壽國土豐樂無諸災患。外道默然不知所言。論

法無對即墮負處。伏為弟子剃除鬚髮。度為沙彌受具足戒。獨坐一處心自惟曰。吾才

明遠識聲震天下。如何一言致屈便為人弟子。念已不悅。師知其心即命入房。為現神

足種種變化。知師非恒心乃悅伏。念曰吾為弟子固其宜矣。師語言汝才明不易真未成

耳。設學吾所得法。根力覺道辯才深達。明審義趣者。將天下無對也。師還本國弟子

住中天竺。博通眾經明達內外。才辯蓋世四輩敬伏。天竺國王甚珍遇之。其後北天竺

小月氏國王。伐於中國圍守經時。中天竺王遣信問言。若有所求當相給與。何足苦困

人民久住此耶。答言汝意伏者送三億金當相赦耳。王言舉此一國無一億金。如何三億

而可得耶。答言汝國內有二大寶。一佛鉢二辯才比丘。以此與我足當二億金也。王言

此二寶者吾甚重之不能捨也。於是比丘為王說法。其辭曰。夫含情受化者天下莫二也

。佛道淵弘義存兼救。大人之德亦以濟物為上。世教多難故王化一國而已。今弘宣佛

道自可為四海法王也。比丘度人義不容異功德在心理無遠近。宜存遠大何必在目前而

已。王素宗重敬用其言。即以與之月氏王便還本國。諸臣議曰王奉佛鉢固其宜矣。夫

比丘者天下皆是當一億金。無乃太過。王審知比丘高明勝達。導利弘深辯才說法乃感

非人類。將欲悟諸群惑。餓七匹馬至於六日旦。普集內外沙門異學請比丘說法。諸有

聽者莫不開悟。王繫此馬於眾會前以草與之(馬嗜浮流故以浮流草與之也)馬垂淚聽法無念

食想。於是天下乃知非恒。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於北天竺廣宣佛法。導

利群生善能方便。成人功德四輩敬重。復咸稱為功德日。

龍樹菩薩傳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9:35 上午

龍樹菩薩者。出南天竺梵志種也。天聰奇悟事不再告。在乳餔之中。聞諸梵志誦

四圍陀典各四萬偈。偈有三十二字。皆諷其文而領其義。弱冠馳名獨步諸國。天文地

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綜。契友三人亦是一時之傑。相與議曰。天下理義可以

開神明悟幽旨者。吾等盡之矣。復欲何以自娛。騁情極欲最是一生之樂。然諸梵志道

士勢。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隱身之術斯樂可辦。四人相視莫逆於心。俱至術家求隱

身法。術師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術故屈辱就我。此諸梵志才明絕

世。所不知者唯此賤法。我若授之。得必棄我不可復屈。且與其藥使用。而不知藥盡

必來永當師我。各與青藥一丸告之曰。汝在靜處以水磨之。用塗眼瞼汝形當隱。無人

見者。龍樹磨此藥時聞其氣即皆識之。分數多少錙銖無失。還告藥師向所得藥有七十

種分數。多少皆如其方。藥師問曰汝何由知之。答曰。藥自有氣何以不知。師即歎伏

。若斯人者聞之猶難。而況相遇。我之賤術何足惜耶。即具授之。四人得術縱意自在

。常入王宮。宮中美人皆被侵淩。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姙者。懅以白王庶免罪咎。王

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以謀此事。有舊老者言。凡如此事應有二種。

或是鬼魅或是方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有司守之斷諸行者。若是術人其跡自現。

可以兵除。若是鬼魅入而無跡。可以術滅。即勅門者備法試之。見四人跡驟以聞王。

王將力士數百人入宮。悉閉諸門。令諸力士揮刀空斬三人即死。唯有龍樹斂身屏氣依

王頭側。王頭側七尺刀所不至。是時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即

自誓曰。我若得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三藏

盡。更求異經都無得處。遂入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典與之。

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論師沙

門義宗咸皆摧伏。外道弟子白之言。師為一切智人。今為佛弟子。弟子之道諮承不足

將未足耶。未足一事非一切智也。辭窮情屈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甚多

。佛經雖妙以理推之故有未盡。未盡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後學於理不違。於事無失

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

情示不受學擇日選時當與。謂弟子受新戒著新衣。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

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

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

看經遍未。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讀者已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

宮中所有經典。諸處此比復不可數。龍樹既得諸經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還送出

於南天竺。大弘佛法摧伏外道。廣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

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訶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

中論出其中。時有婆羅門。善知呪術欲以所能與龍樹諍勝。告天竺國王。我能伏此比

丘。王當驗之。王言。汝大愚癡。此菩薩者。明與日月爭光智與聖心並照。汝何不遜

敢不宗敬。婆羅門言。王為智人何不以理驗之。而見抑挫。王見其言至為請龍樹。清

旦共坐政聽殿上。婆羅門後至。便於殿前呪作大池廣長清淨。中有千葉蓮華。自坐其

上而誇龍樹。汝在地坐與畜生無異。而欲與我清淨華上大德智人抗言論議。爾時龍樹

亦用呪術化作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華座。以鼻絞拔高舉擲地。婆羅門傷腰。委頓

歸命龍樹。我不自量毀辱大師。願哀受我啟其愚蒙。又南天竺王總御諸國信用邪道。

沙門釋子一不得見。國人遠近皆化其道。龍樹念曰。樹不伐本則條不傾。人主不化則

道不行。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龍樹乃應募為其將。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曲威

不嚴而令行。法不彰而物隨。王甚嘉之。問是何人。侍者答言。此人應募既不食廩又

不取錢。而在事恭謹閑習如此。不知其意何求何欲。王召問之。汝是何人。答言。我

是一切智人。王大驚愕而問言。一切智人曠代一有。汝自言是何以驗之。答言。欲知

智在說王當見問。王即自念。我為智主大論議師問之能屈。猶不是名一旦不如此非小

事。若其不問便是一屈。遲疑良久不得已而問之。天今何為耶。龍樹言。天今與阿修

羅戰。王聞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復無以證之。欲是其事無

事可明。未言之間。龍樹復言。此非虛論求勝之談。王小待之。須臾有驗言訖。空中

便有干戈兵器相係而落。王言。干戈矛戟雖是戰器。汝何必知是天與阿修羅戰。龍樹

言。搆之虛言不如校以實事。言已阿修羅手足指。及其耳鼻從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

婆羅門眾見空中清除兩陣相對。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萬婆羅門。皆棄束髮受成

就戒。是時有一小乘法師。常懷忿疾。龍樹將去此世。而問之曰。汝樂我久住此世不

。答言。實所不願也。退入閑室經日不出。弟子破戶看之。遂蟬蛻而去。去此世已來

至今。始過百歲。南天竺諸國為其立廟敬奉如佛。其母樹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

周陀那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號曰龍樹也(依付法藏傳。即第十三祖師也。假

餌仙藥現住長壽二百餘年。住持佛法。其所度人不可稱數。如法藏說)。

2013 年 03 月 06 日

Electrical Contacts 電氣接點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8:33 上午

Electrical Contacts 電氣接點

sour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Electrical_contacts

 

An electrical contact is an electrical circuit component found in electrical switches, relays and breakers. It is composed of two piece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metal that pass electrical current or insulate when the gap between them is closed or open. The gap must be an insulating medium of air, vacuum, oil, SF6 or other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fluid. Contacts maybe operated by humans in pushbuttons and switches, materials such as silver or gold. Cheaper metals may be used to reduce costs for the main contact bump and plated with superior metals. The contact arms are typically spring metals to allow operation motion without breaking.

 

電氣接點

 

    電氣接點係一種可在電子開關、繼電器與斷路器內發現到的電子迴路零組件,由兩個導電金屬材料組成,藉由開閉過程所產生的空隙來達到導通或隔絕電流的作用,該空隙必須是絕緣介質,如空氣、真空、油、SG6或其他導電之作用。電氣接點可以經由按鍵或開關以人力來進行,其材料可選用如銀或金等。選用卑金屬或被覆貴金屬可降低主要接點之成本。

 

Normally closed contacts (N.C.)

A normally closed contact is a contact that is closed or in a conductive state when it, or the device operating it, is in a de-energized or relaxed state.

常閉接點(N.C.)

一般情況下,接點處於密合狀態以維持電流的導通以及裝置的持續運作。

 

 

Normally open contact (N.O.)

 

A normally open contact is a contact that is open or in a non-conductive state when it, or the device operating it, is in a de-energized or relaxed state.

常開接點(N.O.)

一般情況下,接點處於非導通的開放狀態,舉例來說,常開接點經常被用作家用的燈具開關,平時處於非導通狀態,需要使用燈光時才按下開關予以導通電路。

 

Electrical ratings

Contacts are rated for the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while closed and the voltage breaking capacity when opening (due to arcing) or while open. Opening voltage rating may be an A.C. voltage rating, D.C. voltage rating or both.[1] Some manufacturers offer guaranteed minimum operation counts based on accelerated testing.

 

接點於閉合時會遭受額定電流的影響,於開離時由於電弧的作用也會產生分斷容量的影響,啟動額定電壓可能會是交流電壓(AC)、直流電壓(DC)或是兩者兼具的情況,部份製造商會基於加速試驗(accelerated testing)的條件下提供驗證後的最低操作次數。

 

Arc snuffing

In high current and high voltage applications a secondary contact may be used to transfer load to a load break mechanism in order to avoid arcing wear and tear of the main contact.

 

Many other methods to avoid arcing of contacts are used including air blasts, magnetic forces, elongation of arc, alternate resistive current paths and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se methods.

 

滅弧

於高電流與高電壓的應用中,次接點可能會被用來傳遞負載至一個負載分斷機構(滅弧裝置)以避免電弧對主要接點所產生的磨耗與燒損。

 

有許多方法可以被用來免除或減輕電弧對接點造成的破壞,例如氣衝、磁力、引弧、更替電流路徑以及前述各種方式的結合等。

2012 年 12 月 19 日

904L不鏽鋼(超級沃斯田鐵系不鏽鋼)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8:29 上午

來源: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8&cad=rja&ved=0CHAQFjAH&url=http%3A%2F%2Fwww.atimetals.com%2FDocuments%2Fati_904l_tds_en.pdf&ei=ELTPUNHxIZDImQWA_ICABw&usg=AFQjCNEaDXndyrNAT8jfWZ5BlDUJRBoW3A&sig2=bNcVOjid-wUFWxM49h2MsA

http://baike.baidu.com/view/2708238.htm?fromTaglist

904L不鏽鋼(超級沃斯田鐵系不鏽鋼)

標準:UNS N08904、DIN1.4539、ASTM A240、SUS890L

不鏽鋼904L(UNS N08904)屬於一種設計用作中、高等級耐蝕性能之沃斯田鐵系不鏽鋼。該合金含有高含量的鉻與鎳,並添加鉬以及銅以提供對某些介質的耐蝕能力。該合金的含碳量十分低,故適用於各種容器(如反應器)以及其他大型且複雜物體之焊接條件。高含量的鎳(25%)與鉬(4.5%)提供了極佳的對於氯化物應力腐蝕開裂的耐蝕性能,雖然它在極端嚴苛的沸騰之氯化鎂的實驗室測試中,尚無法達到完全的阻抗能力。

鉻、鉬與鎳的高含量提供了在任何介質中皆比316與317不鏽鋼更好的一般抗蝕力以及耐氯化物的點蝕阻抗,銅的添加則強化了對於還原性介質的阻抗能力,如熱磷酸與稀釋的硫酸等。該合金已曾被ASTM與ASME歸納為標準規範之內,擁有廣泛的運用範圍,例如焊接電極以及各種配件等等。

孔蝕(Pitting Corrosion )

904L的耐蝕性一般而言較316不鏽鋼為佳

由於鉻與鉬的結合,令904L獲得了比316不鏽鋼更好的耐點蝕性能以及由氯化物所造成的腐蝕。904L不鏽鋼也被認為比316不鏽鋼更適合用在海水熱交換器與泵浦中以及紙廠設備中的管路用料,這是由於它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具備耐蝕力之故。904L不鏽鋼無法抵禦所有的腐蝕環境,例如暴露在空氣中的海水。在實驗室以10%氯化鐵(ASTM Procedure G-48)測試,可以有效抵抗氯化物離子孔蝕與裂紋腐蝕,在該測試中,材料本體被故意施以人為造成的裂紋,並在每個測試週期過後提高其測試溫度,即便如此仍沒有可見之破壞形貌可被觀察得到。

氯化物應力腐蝕開裂(Chloride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不鏽鋼對氯化物的應力腐蝕抵抗能力實際上與鎳的含量有關,相較於鎳含量僅8%的304不鏽鋼,鎳含量達25%的904L不鏽鋼在添加了4.5%鉬以後,自然可以獲得更佳的耐蝕性能,然而,該合金無法抵禦極端嚴苛的測試環境,例如沸騰的氯化鎂或氯化鋰等。

粒間腐蝕(Intergranular Corrosion )

904L的低碳含量避免了焊接期間所造成的粒間腐蝕,實驗室中,其粒間腐蝕的測試規範可以依循ASTM Procedure A708或ASTM A262 Practice E等規範,這也是大多數用來測試904L不鏽鋼的測試規範,腐蝕率的單位為為每年千分之一吋(MPY)或每年幾毫米(mm/a)。

物理特性

PHYSICAL PROPERTIES

密度

0.287 lb/in

比重

7.95

比熱 68°F (20°C)

0.11 BTU/lb-°F

成型性

904L合金可以如標準的沃斯田鐵不鏽鋼般成型,由於強度優於304與316系不鏽鋼,因而需要較高的負載令材料成型。

熱處理

904L可在1095~1150℃之間進行退火處理(固溶退火),並予以急冷處理。


 

2012 年 11 月 24 日

10個鍋貼30元 85歲爺賣20年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19 上午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10%E5%80%8B%E9%8D%8B%E8%B2%BC30%E5%85%83-85%E6%AD%B2%E7%88%BA%E8%B3%A320%E5%B9%B4-120804239.html

台北市有一位高齡85歲的陳老爺爺,不管天氣好壞,每天都會在華陰街口擺攤賣鍋貼,而且價格還很便宜,10個鍋貼只要30元,老爺爺擺攤已經20多年了,儘管物價高漲,他還是堅持不漲價,民眾也說,30元就可以飽餐一頓,真的很划算。

老爺爺將包好的鍋貼一個又一個放入鐵鍋,排列整齊,之後加入麵粉水,水收乾之後,再加入些許油,中火煎個一分鐘,最後再將鍋貼乾坤大挪移,確保每個鍋貼底部都呈現金黃色,就可起鍋,而這一份鍋貼10個,只要3個十元硬幣,價格維持20多年。

滿 頭白髮,臉上留下歲月痕跡的老爺爺,不管晴天雨天,每天早上都會親自到菜市場挑選新鮮高麗菜,絞肉,麵皮,材料準備好之後,就會到這裡擺攤賣鍋 貼,一個人一下煎鍋貼,一下又要忙著包鍋貼,也要忙著招呼客人,一雙佈滿皺紋的手沒停過,有澳門遊客順道經過,也對老爺爺的鍋貼,讚不絕口。

老爺爺已經高齡85歲,每天風吹日曬賣鍋貼,雖然物價高漲,但他仍堅持不漲價,便宜賣。

老爺爺是老兵退役,曾參與823炮戰,小孩都長大成人,他說只要體力還夠,每天都會來賣,要讓每個人都能吃到他親手包的鍋貼。

 

2012 年 05 月 02 日

The photo in the past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9:36 下午

The photo in the past

每天摸黑推車1.5公里 幫幫90歲饅頭伯 「早點回家」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7:59 下午

image

 

近日網路流傳一封電子郵件,描述北市小南門附近一名高齡96歲的國爺爺賣饅頭自食其力的故事,獲得不少網友迴響。《蘋果》日前找到這位家住板橋的國爺爺,直擊他清晨4時摸黑搭首班車到台北,推攤車去批貨,白天在烈日下賣饅頭。國爺爺的故事數月來不斷經網友轉貼,網友說:「許多年輕人賴在家裡啃老,真該汗顏。」;也有網友呼籲大家去向老人家捧場。
記者近日徵得國爺爺同意,從清晨4時起隨行採訪他的一天。國爺爺實際年齡90歲,清晨起床後簡單盥洗,就摸黑搭首班車到台北。他說以前都自製饅頭,後來身體差,今年起改用批發。
據了解,國爺爺10多年前因個性不合與妻子離婚,也少與女兒聯繫,之後雖再娶大陸配偶,但聚少離多;常處獨居狀態的國爺爺,雖有一個8坪大的小套房加每月1萬3500元的榮民生活津貼,但仍須賣饅頭補貼生計。

 

爬坡「腿快爆炸」
採訪當天,國爺爺抵達台北後,只見他在小南門附近推出攤車,步行到1.5公里外的批發店,途經一個斜坡,他費力將攤車推上去。他說:「每次推到這裡,雙腿都像要爆炸一樣!」拿到貨後,國爺爺用不停顫抖的雙手將饅頭與大餅一個個分裝整齊。
隨上班時間到來,客人陸續上門,有客人的時候,國爺爺忙著打包算錢;沒生意時,也忙著排貨。
把握好天氣賺錢
近午時分,台北烈日高照,小他快60歲的記者已感到難以招架,雙腿站得僵硬痠痛,國爺爺卻說:「今天難得天氣好,要好好把握!」
顧客翁小姐說:「我幾乎每天都來。」有位從網路獲知訊息的蔣先生更把國爺爺的饅頭全買下來,他說:「花點小錢能讓他早點回家休息,何樂而不為!」

image

 

 

 

2010 年 12 月 30 日

圓覺經 節錄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2:41 下午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有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可厭,愛厭道業,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2010 年 09 月 29 日

Hello world! 哈囉!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2:58 下午

Welcome to WordPress.com.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and start blogging!

2010 年 09 月 07 日

(新聞)搶救中市「彩虹眷村」 網路爆聲援潮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9:36 上午

 

image

 

 image

 image正逐漸凋零的老榮民與陪伴著他們的老眷村

(圖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6429770

  「台中缺的是在地文化,不缺豪宅!」曾被全球華人藝術網專文介紹的中市「彩虹眷村」面臨拆除,引起大學生蔡克斯等人重視,在臉書上發起「讓彩虹爺爺繼續畫下去」的搶救行動,二天內破二千人聲援。

  市府地政處長曾國鈞說,「彩虹眷村」地點在台中市建功自辦重劃區範圍內,是道路預定地,目前支持重劃的地主已過半,如無意外,半年內可獲核定重劃,若未變更設計,屆時「遇路一定拆」。

  市議員張耀中說,彩虹眷村值得保留,要立即搶救,將爭取文化處等單位介入協調,透過重劃變更設計原地保留。

  從台中市忠勇路十九巷走到盡頭,沿著左手邊有道塗上粉紅、粉藍磚牆的小巷,即可進入「彩虹眷村」。

  映入眼廉的,是布滿粉紅、粉藍鮮艷色彩的卡通化人像、動物彩繪,幼時曾住此地的大學生李憶涵昨舊地重遊,她形容「這就是我們的童話世界!」

  發起搶救行動的弘光大學大四生蔡克斯說,二年前造訪彩虹眷村時,就被地上、牆上滿布彩虹爺爺黃永阜畫的童趣人物、線條吸引,「因為畫的人物鮮活的就在周遭」。

  他擔心這裡因眷村改建政策被拆,持續關注,發現至今沒政府單位介入,眼看重劃案可能過關,前天下午緊急在臉書上發起「讓彩虹爺爺繼續畫下去」揪團搶救行動,目前已有三個粉絲團串連搶救。

  蔡克斯希望透過串連,不只是保存彩虹眷村實體,而是保留它的精神、每個圖像背後的意義。

  從事攝影的陳蕙蘭說,她從網友公布的照片,才知道有這樣一處祕境,色彩如此豐富、圖騰非常獨特,「怎麼有這麼漂亮的地方?」在逢甲賣衣服的黃雅雅昨天和三名同事休假到訪,得知可能要被拆除,質疑「這麼美的地方被剷為平地,好可惜!」

2010 年 08 月 22 日

『新聞』99歲豆花伯扛家計 鄰里捧場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2:17 下午

台北市水源路27巷內有間不起眼的豆花小店,沒有特殊的招牌,卻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傳統美味。99歲的「豆花伯」王紹義,至今每天親手磨製豆花,生活艱辛仍堅持自食其力,見熟識者上門還不願收錢,鄰里間口耳相傳捧場,展現濃厚的人情味。

生活艱苦堅持自食其力

「走!咱們去豆花伯那。」到台北市水源路林興里一帶,只要問起「豆花伯」幾乎無人不知,他不僅賣豆花,也會看面相與民俗療法,人緣極佳,堪稱「里內之寶」。

賣豆花54載 3角到15元

高齡99歲的王紹義是退役軍人,退伍後靠著向朋友偷學來的豆花技術養家餬口。他說,年輕時體力好,挑著扁擔一路從羅斯福路走到景美,沿街叫賣,當時一碗3角賣到現在一碗15元,轉眼54年,賣的同樣都是古早味的花生豆花。

他說,早年「賣涼水」生意好賺,一度讓他賺進2棟房子,無奈命運作弄人,後來投資礦業失利,積蓄全都賠光,曾經一家4口過著一餐只有一盤花生米的慘況,如今老婆過世、女兒嫁人、兒子失業,家中主要收入還是靠他賣豆花為生。

里內居民、志工常光顧

當地林興里里長吳慶沛說,榮民服務處每月固定給「豆花伯」1萬3000元的「就養榮民生活補助」,只剛好夠讓他付房租,目前仍在向社會局申請中低收入補助;由於老人家年紀一大把,兒女又無法挑起照顧責任,里內志工與居民經常上門光顧、探視,當作自家長輩看待。

遇熟識者不願收錢

當地住戶許世同也說,從小吃豆花伯的豆花長大,他每次看到認識的人「老是叫大家多吃點,卻又不肯收錢」,所以大家每次給錢都像小偷一樣,「丟了就得趕快走」。

 

image image

『新聞』99歲豆花伯扛家計 鄰里捧場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53 上午

台北市水源路27巷內有間不起眼的豆花小店,沒有特殊的招牌,卻是在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傳統美味。99歲的「豆花伯」王紹義,至今每天親手磨製豆花,生活艱辛仍堅持自食其力,見熟識者上門還不願收錢,鄰里間口耳相傳捧場,展現濃厚的人情味。

生活艱苦堅持自食其力

「走!咱們去豆花伯那。」到台北市水源路林興里一帶,只要問起「豆花伯」幾乎無人不知,他不僅賣豆花,也會看面相與民俗療法,人緣極佳,堪稱「里內之寶」。

賣豆花54載 3角到15元

高齡99歲的王紹義是退役軍人,退伍後靠著向朋友偷學來的豆花技術養家餬口。他說,年輕時體力好,挑著扁擔一路從羅斯福路走到景美,沿街叫賣,當時一碗3角賣到現在一碗15元,轉眼54年,賣的同樣都是古早味的花生豆花。

他說,早年「賣涼水」生意好賺,一度讓他賺進2棟房子,無奈命運作弄人,後來投資礦業失利,積蓄全都賠光,曾經一家4口過著一餐只有一盤花生米的慘況,如今老婆過世、女兒嫁人、兒子失業,家中主要收入還是靠他賣豆花為生。

里內居民、志工常光顧

當地林興里里長吳慶沛說,榮民服務處每月固定給「豆花伯」1萬3000元的「就養榮民生活補助」,只剛好夠讓他付房租,目前仍在向社會局申請中低收入補助;由於老人家年紀一大把,兒女又無法挑起照顧責任,里內志工與居民經常上門光顧、探視,當作自家長輩看待。

遇熟識者不願收錢

當地住戶許世同也說,從小吃豆花伯的豆花長大,他每次看到認識的人「老是叫大家多吃點,卻又不肯收錢」,所以大家每次給錢都像小偷一樣,「丟了就得趕快走」。

 

image image

『新聞』顧老榮到辭世 婦獲贈180萬遺產

Filed under: 未分類 — handapon @ 11:48 上午

屏東縣民林淑貞不忍榮民老伯重病,在台無親無依,她在住家旁蓋鐵皮屋,接85歲的鄒紹中照護,鄒老十分感動,把畢生積蓄180萬元贈送給她,9個月後鄒老辭世,林女卻遭榮民服務處告她不當得利,但法院認為林女悉心照顧老榮,履行了照顧至百年的承諾,判她勝訴。

林淑貞說,鄒老與父親是好友,原住滿州鄉長樂村,看著她長大且十分疼愛,直到她結婚、生子,還是鄒老為兒子命名。80年,鄒老因工作遷居恆春,10年前身體走下坡,因他舉目無親,無論到恆春、高雄急就醫,都由她或丈夫陪同照護。

98年2月,鄒老行動不便,為便於照顧他,林淑貞夫婦將他接回家照顧,並在家旁搭建簡單鐵皮屋供住,鄒老很感動,隔月向林女表示,他沒有親人,有意將大多數存款贈與,免得亡故後也是被榮服處收回,鄒老恐林女拿了錢就變卦,請來尤姓代書撰寫承諾書,林女也簽名。

承諾書內容「一、定存單及印鑑章存鄒紹中處,林淑貞不得以任何理由補發。二、林淑貞必須照顧鄒紹中至百年,並處理其後事,如違任一條,撤銷贈與。」鄒老並提領180萬元,自行保管定存單、印鑑章,後來又改由林女存放。

簽諾9個月後,鄒老過世,林女依其遺願要將他葬在滿州鄉長樂村,卻被「遺產管理人」屏東榮服處拒絕,堅持把他安葬內埔龍泉,爭執中榮服處獲知承諾書,發現還有180萬元遺產,訴請法院追討以收歸國庫。

法官調查,林女稱鄒老病危時,交代她保管定存單、印鑑章,未違補發承諾,林女悉心照顧老榮,履行了照顧至百年的承諾,況且僅一方承諾、切結,交由另一方收執的情形也是常見,故判林女勝訴。

 

image

後一頁 »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